English

“汉语热”在德国持续升温

2005-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使德国“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教学已渗透到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个层面。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盛况空前。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往来的增加,汉语作为一种重要语言的使用价值也在提升。德国政府和有关机构为汉语学习提供了相应的资助和支持。

据中国驻德使馆刘京辉公使衔参赞

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国目前有20所大学设有汉学系,50所院校开设了汉语专业或中国问题研究专业,108所中学和1所国际学校的学前班开设了汉语课或汉语兴趣班,138所成人业余大学也举办各类汉语学习班,供一般有兴趣的民众选修。以上各类汉语学习者的总数近2万人。此外,各地的中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此类学校多由在德国生活的华人开办,主要为华侨子女学习汉语服务,但也吸引了当地的德国青少年;德国民间也提供学习汉语渠道,大型公司、企业或工厂也设有晚间汉语班,供有需要的员工进修学习。近两年来,德国人对汉语和中国的兴趣不断增长,学习汉语的德国大学新生数量出现了猛增趋势。据估计,2004年全德各大学有6000多名新生报学汉语。由于师资缺乏,法兰克福大学等院校不得不将汉语列为名额限制专业。

德国的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878年莱比锡大学就设立了德语区内第一个专门研究汉学的教授职位。1909年,德国首个汉学系在汉堡大学成立。此后,柏林、法兰克福、哥廷根、波恩、海德堡等著名大学的汉学系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德国汉学已逐渐走出“纯学术汉学”――即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历史、考古等传统模式,开始注重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艺术、军事、外交等课题的研究,探讨中国现实问题。此外,对不少大学生来说,在德国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掌握汉语能成为他们未来获得工作的重要砝码。一些学习中文的大学生承认,选择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德国柏林大学汉学系老师告诉记者,汉学系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就业,这与德国其他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

德国政府和有关官方机构十分重视汉语教学并为此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是半官方机构,它的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该中心的宗旨是通过资助德国与外国的大学生和科学家,促进德国高校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这些资助项目包括短期考察旅行、语言学习班和寒暑假学习班。凡是愿意到中国学习语言的德国大学生均可向该中心申请。在德国因经济不景气而被迫在高校裁员的情况下,黑森州政府毅然决定在法兰克福大学东亚中心增设汉学教授位置,推动该校的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柏林市是德国经济最困难的城市,柏林自由大学经费连年递减,导致一些专业被迫取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柏林自由大学仍然决定与中方合作共同创办孔子学院,并为开办学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1998年4月14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制定了“中学会考标准汉语考试规定”。从2001年起,巴符州就已有9家中学将汉语口语作为文理中学毕业考试的选考科目之一。随后,北威州、汉堡、不莱梅、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也纷纷效仿。巴伐利亚州、北威州和图林根州已把汉语列入文理中学的第二选修外语。

德国中学汉语教师一直极度匮乏,绝大多数德国中学汉语教师都不是编制内公务员,而只是合同制教师。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德国蓬勃发展的汉语教学形势极不相称。为此,爱尔兰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校的汉学系提出了设立中学汉语教学师资专业的设想,这一呼吁已得到各州文教部的高度重视。

虽然方块字及其四声发音经常会让老外望而生畏,但德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情不减,人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正在不断升温。(本报柏林7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