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建构“景德镇学”

2005-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能宪 我有话说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郭沫若诗 。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学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平盛世,文化立都,更是频添盛景。2

004年,在“瓷都”走过辉煌的千年历程,迎来她置镇千年华诞之时,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了由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馆长陈雨前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大型丛书、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

综观丛书,可见其整体设计之精当合理,深度契合了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的需要。陶瓷既是蕴含着科技进步的工艺产品,更是寄寓着文化观念演变的艺术品。一部中国陶瓷史,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工艺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史融混一体的缩影。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重道轻器的传统,文人学者普遍将陶瓷艺术视为“君子不器”的工匠之作,而很少将其提升到文化层面来深入审视。即使对其有所关注的文人,也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与对制陶技艺流程的陌生,使其著述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欠缺。而长于制作、精通制作原理的大量陶瓷匠师,却由于文化的制约,无法著书立说,而普遍丧失“话语权”,变成了散落于民间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既往的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了既往的这种束缚和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多为单项内容出书的惯例,而以合理的层次设计、丰富多面的内容、完整谐和的体系,全面地展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其中既有侧重从制作技术层面入手、注重实用性的著作,如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的著作《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填补空白的著作《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等;也有偏重于从文化层面宏观观照的著作,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景德镇陶瓷习俗》等。出版社聘请国内顶级的一流陶瓷工艺大师担任名誉主编,同时聘请了国内知名的文物界专家担任顾问;编委会则由陶瓷文化、历史、工艺科技、工艺创作、陶瓷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集中全国陶瓷界的精英;作者阵容强大,多为既有执教经验,又长期从事实践创作的专家。这套丛书因此成为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的权威著作,占据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制高点。单本看,六本著作是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从不同横断面切入的专题性著作,分别从陶瓷文化、陶瓷传统工艺、传统雕塑、彩瓷绘艺术、陶瓷习俗和古彩装饰六个有代表性的陶瓷文化领域进行分类专项研究;合而观之,则是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中心的群像性展示与突进,从人文的、政治的、宗教的、绘画的、经济的、审美的等各个角度探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既是景瓷艺术的发展变化、工艺制作创新、艺术成就的历史性巡礼与缩影,也能从中看出景瓷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征,乃至于景德镇这座城市特有的成长史与内在灵魂。

丛书不仅全面地展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陶瓷文化研究的品格,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丛书主编陈雨前博士在其所著《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中,首次以学者身份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构“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指出要像“红学”、“徽学”、“敦煌学”一样,让“景德镇学”成为国际性的显学。著名的陶瓷艺术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在丛书总序中对此多有赞许:“这一学术构想,对于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的认识,促进景德镇的国际交流,促进景德镇被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景德镇学’的研究和探讨,将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和层次上加以认知等,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1930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对于任何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提升问题意识,皆能够给既往的研究领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野。如何用新材料、新眼光、新见解来探讨、解决真问题,是在新的世纪地平线上摆在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不预流,研究就会僵化停滞,陈陈相因;能预流,则能逸兴遄飞,推陈出新。“景德镇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主编与作者鲜明的学术“预流”意识,这是“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的重要贡献。若干年后,当学界有机会重新梳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历史时,当会看到这一转捩之价值的凸显。

优秀的理论创意,需要有好的出版创新来承载与诠释。“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近年出版界的佳作精品。与众多图文书不同的是,该丛书在将丰富深刻的理论阐述、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和珍贵的图例资料结合这一点上,做到了后出转精、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完美。丛书既是具有学术品位与理论新创,足供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收藏家借鉴而必有所获益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普通读者宜于翻阅欣赏、轻松闲览而赏心悦目的文化读物,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