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的正确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2005-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奚洁人 我有话说

六十年前,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战争史上一幅悲壮的画卷,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忧患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回顾八年抗战史,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以其科学的领导和战争策略,自觉担负起了这场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责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

导的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最后成功。

抗战胜利是正义战争对非正义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战争观是澄清民众对战争的模糊认识,克服消极情绪,鼓舞民族士气的重要前提。早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就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阴谋。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在中日这样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出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它和所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一样,是退步的、非正义的;与此相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对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进步的,正义的。

以正义反对非正义,以正义战争来消灭非正义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辩证法。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即中国共产党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和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成为激发民族自信、指引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激励和指引下,中国人民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战,为“为永久和平而战”,从最初的局部抗战发展为一场全面的、彻底的、民族的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全面性,首先表现在参与这场战争的民众的广泛性,在于它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真正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正是在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的各个党派和进步社会团体、各个兄弟民族、各个阶级、各个宗教团体包括海外华侨都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中,筑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钢铁长城,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雄浑的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抗战交响曲。

抗日战争的全面性,还表现在它的革命彻底性,在于它以以往所没有的姿态,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它们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都是不彻底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把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阵线,而且使其汇入世界民族、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使这场战争具有双重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力量以及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在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获得日益壮大和提升,是同党的政治理念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的全面性,还表现在它引发社会变革的深刻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引发了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中国从传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现代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枢纽。同时,抗战期间在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与合作中,中华民族开始以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这也成为中国改变近代以来的被动格局、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开端。

抗战胜利是党建立统一战线、实行广泛政治动员的成功范例

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必须唤起民众,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抗战性质以及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惟一正确的政治方针,也是党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路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在抗战中的运用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典范。

首先,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关系,把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扩大了统一战线的阵营,并使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其次,通过采取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策略和斗争艺术,坚持了党在统一战线中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权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第三,坚持把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联系起来,为争取抗战的国际援助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提供了理论依据。

能否唤起与组织民众,在战争中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动员力,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功能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个政党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的重要尺度。担负领导中华民族抗战历史重任的共产党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政治动员,从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尤其是党对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成功组织和动员,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奇观。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在抗战中具有如此巨大的社会动员力?一是高举了民族、爱国的大旗,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一旦被激发起来,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员力。二是具有统一战线这种政治组织形式。这种政治组织形式特别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体系。三是十分注意宣传动员主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戏剧、歌曲、标语口号、宣传画、演讲会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都成为撒播抗日火种、激发抗日热情的有力武器。这是中国的抗战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最深厚的社会根源。

正确运用军事辩证法是抗战胜利的军事保证

要领导一场战争取得胜利,必须要有正确的军事战略,而确立这种军事战略的前提是由该场战争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最重大的贡献之一,是在客观分析中日双方各自特点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及其基本战略。从战争一开始,国内就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有力地批驳了上述两种谬论,作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科学论断,强调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并由此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战术。《论持久战》是指引抗日战争胜利的明灯。

《论持久战》的军事辩证法,首先在于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预测了这场战争的发展历程,科学地预测它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三个历史阶段。这种分析与预测,是基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基于对这场战争中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各种对比因素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是同战争发展的客观进程相符合的。其次,这种军事辩证法具体体现在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进攻与防御等军事作战原则上,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权。第三,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的作用不仅在于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且是人民参加战争的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游击战本身就具有了独立的战略价值。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其开展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形式之灵活,成为人类战争史上一个奇特的案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军事理论的一个伟大贡献。

战时经济政策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实行抗战时期的特殊经济政策,首先是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需要。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及时转变为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削弱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地主阶级、富农及开明绅士参加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的经济政策直接转化为对于战争的物质支持。共产党采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以及“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方针,领导边区和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通过自己动手,做到丰衣足食,同时大生产运动还密切了解放区军民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保证了边区军民军事斗争和生活供给。再次,通过“对外调剂、对内自由”的商业政策,发展根据地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有效地保证了军需民用物资的供应。

抗战胜利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胜利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的和卖国投降的奴性文化,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新方向。这种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维护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体现在它既充分展示民族特色又能以开放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彻底地反封建、反迷信,反对一切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它的大众性,体现在倡导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以劳动实践作为自己的创造源泉。这种文化,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文化的,是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进步的文化,是推进和保障人民战争赢得胜利的抗战文化。它在抗战前,唤醒民众,是进行抗战的思想准备;在抗战中,团结民众,是抗战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唤醒民众,首要的是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抵御侵略的斗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环境极大地消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因此,在抗战中,“全民族的第一个任务,在于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恐惧情绪,坚决拥护正确的抗战方针,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毛泽东:《论新阶段》)一切文化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6页)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生活、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国统区的抗战文艺也得到蓬勃发展,如郭沫若取材于历史事实的《屈原》等剧本,对于教育群众团结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

团结民众,重要的是振奋民族精神,以民族文化为纽带,团结、激励和增强抗日部队、全国人民,乃至全体炎黄子孙的抗日凝聚力、战斗力。在党的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文章下乡文人入伍”相号召,纷纷走上前线,到游击队中去,到伤兵医院去,到难民收容所去,到内地城市和乡村中去,用抗战文化激励民众,鼓舞战士,直接为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战文化运动中,各种抗日救亡的进步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义勇军进行曲》、《全民抗战》、《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送郎上前线》、《大刀进行曲》等一大批优秀抗战歌曲,成为激发整个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号角,成为党带领人民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有力武器。

共产党员是抗战中强大的模范群体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自己的纲领和宗旨,在民族危亡关头,自觉担负起抗战的领导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为民族利益,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抗日战争中强大的精神模范群体。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党在抗日战争期间逐步成熟并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导抗战胜利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延安整风运动,端正了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一步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党内思想、增强了党的团结,为迎接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抗战时期,广大共产党员成为实践和体现民族抗战精神的模范群体。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要在各个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责任。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抗战中正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履行着崇高的职责,他们或驰骋疆场成为对敌人冲锋陷阵的抗日英雄,或深入民众成为播撒抗日火种的组织宣传家,或打入敌内成为在血雨腥风中与敌斡旋的英勇战士。他们以自己的革命精神实现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