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学观问题的重新审视

2005-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秀芹 我有话说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和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的题为“哲学观问题”的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课题的总负责人黄楠森主持了研讨会,赵光武、赵家祥、陈志尚、王东、曾国屏、聂锦芳、杨学功、张炳奎等近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学者们认为,就作为一门

学科来说,对哲学下定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进一步探讨哲学问题搭建一个平台。给哲学下定义时,关涉到一个研究方法问题,人们不能就哲学本身论哲学,这样会永远解释不清哲学是什么,只能以非哲学来凸显哲学,即在与实证科学的比较中来界定哲学。同时,给哲学下定义时不能简单化,因为哲学的丰富内涵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能说清楚的,给哲学下定义需要多重界定,甚至描述说明也是必要的。在探讨哲学是什么的过程中,史的梳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即要介绍不同阶段哲学家对哲学本身的看法。黄楠森认为,哲学发展过程不仅是各种哲学观点交织、递换的过程,还应是由非科学走向科学的过程。在哲学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了前人研究成果,并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有没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丰富的。从西方哲学历史进程来看,哲学先后以本体、认识、主体为研究对象。从学科门类来看,西方哲学主要是关于存在的哲学;中国哲学主要是关于天人之际(关系)的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关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与世界关系方面的一般范畴、普遍规律的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共性,这些共性使哲学成为哲学,使哲学成为一个整体。而共性以个性为基础,并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本身,哲学也是以各种具体形态展现出来的。如果把哲学视为一个整体,从最抽象的层面来看,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但因哲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哲学家本人气质、性格和天赋的差异,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呈现出丰富的外观。

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论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学者们一致认为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密切的。哲学是对科学成果的反思,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反过来又指导科学;但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需要诸多中介才能完成。由于对这个世界本质和规律抽象概括的层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层次的差别上。有的学者强调,就其对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此外,学者们还就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的出路和哲学的源和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表现出了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还表现出了真挚强烈的社会关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