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夏令营――不应是学校生活的翻版

2005-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对话人物・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夏令营不能是学校生活的翻版

笔者:1993年,您

所写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了很大反响,“夏令营”也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在10多年过去了,各种类型的夏令营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另类”:“贵族夏令营”,“英语夏令营”,“模特夏令营”……越来越五花八门的名称令我们迷惑,它们还是我们最初定义的夏令营吗?

孙云晓: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谈论今天的夏令营,不是否定夏令营这种活动本身。夏令营在美国诞生至今已有120多年了,被公认为一种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的、给孩子成长“补充营养”的活动。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只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能满足的。我们之所以安排假期,除了让孩子休息放松外,本身就是“要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生活的生活”。它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在夏令营中,孩子们体验自然、体验友情、体验磨砺、体验生存,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品质的培养。以此标准衡量,现在的很多夏令营的确“另类”得“变了味”。最严重的几种,一是变成了补习班、学习营,对学生进行“假期集训”。夏令营不能是学校生活的翻版,尤其是学校生活弊端的翻版。可这类夏令营却展现了学校生活中不受孩子欢迎的一面,让他们为了考试加班加点,变相补课。二是变成了旅游团,用单纯观光的形式把夏令营的教育意义消解殆尽。三是变成了高消费的“贵族培养营”。这与夏令营最初的宗旨――“强调兄弟式的友爱和简朴的生活”是完全相悖的。它培养了一种贵族心态,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使孩子认为“一切都可用金钱来衡量”。四是变成了盲目的“吃苦营”。吃苦,尤其是惩罚性的吃苦,并不是夏令营的主要目的,夏令营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承受力,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断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这其实是“苦中有乐”的过程。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战胜自然的自豪感、拥抱自然的亲近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成功的夏令营,一定要得到孩子们内心的认同,一定会使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亲近感、成功感和快乐感。我们常说,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夏令营也是一样。

夏令营日益显露出贵族化倾向

笔者:“鱼龙混杂”的另类夏令营,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它能如此广受欢迎?

孙云晓:我想父母的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首先,可喜的是,现在的父母们越来越关心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这个变化反映了他们在培育子女意识上的觉醒。父母们渴望把孩子培养成现代型人才的心理不该苛责,他们已经知道教育不仅仅要抓分数,还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但是,究竟什么类型的夏令营适合自己的孩子呢?多数父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在夏令营纷纷打出的“培养现代人综合素质”的旗号面前,父母们感受到了多元的诱惑,并产生了真假难辨的困惑,很多时候只能“跟风”、“尝新”,凭广告选择其中一类。其次,现在的学生负担比较重,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压力比以前加重了。父母也意识到需要使孩子缓解一下,学习娱乐两不误。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既能使孩子得到身心调整、又能得到锻炼、教育、提高的综合性途径严重缺乏,夏令营已经是可选择的较为理想的方式。所以,各类看起来颇具吸引力的夏令营都是“一呼百应”。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假期把孩子扔在家里很不放心,只好托付给夏令营。如果说前两点原因是动力性的,那后一种则是出于无奈的。

值得警惕的是父母在选择夏令营时日益显露的贵族化倾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收入较高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享受到最好的生活,成为“人上人”,圆自己童年未圆的梦。这种弥补心理反映了对教育理解的浅薄。实际上,成功的教育包含着内心的平衡,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快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成为“人外人”,而是要成为“人中人”。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少有愿意当工人、农民的,“尊重普通人”的观念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对个体成长和教育发展都很不利。

夏令营应专业化运作

笔者:您觉得我们的夏令营应该怎样回归本质,起到应有的作用?

孙云晓:现在的夏令营不该只求标新立异,应在“趣”“益”两点上多下功夫。内容有益的同时,让青少年“着迷”。要把教育目标化解成可操作的项目,让孩子在娱乐中体会,在乐趣中收获。同时,不要只着眼于“能力培养”,还要增加夏令营的人文色彩。通过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公益性手段,使得孩子们对世界充满爱心,对社会和他人充满责任感。这里,我尝试着对21世纪中国夏令营提出“三要两不要”: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设计和安排各项活动时,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和权利,将其引向真善美的方向;要安排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现代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的教育,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和差异性必须得到尊重;要进入专业化运作。参与夏令营组织管理的各类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获得相关资质。针对中国国情,所有非教育机构举办夏令营,其管理监督应严于旅游资质。同时,不要让夏令营成为学校生活的简单再现,而要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博大和生命的壮丽;不要以赢利为第一目标或主要目标,必须坚持育人第一和公益至上,坚守教育的本质。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也是一切夏令营最本质的特征,尽管这种教育可能是隐蔽的、了无痕迹的。

夏令营的良性效果怎样持续下去?这需要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及早采取措施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为暑假孩子选择夏令营指引方向;开学后,学校再开展假期生活交流会,让孩子们展示假期的收获,使其得到激励,为延续兴趣创造条件。夏令营中交到的朋友,要引导孩子继续保持联系;夏令营中学到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巩固和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链条,不至于使夏令营中的收获“昙花一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