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壮歌

2005-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本报通讯员 伊念 我有话说

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茶马古道上各民族马帮之间化解所有的恩怨情仇、奋起抗日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一幅多民族生活的绚丽风情画卷,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此,本报记者特地走访了该剧导演王文杰。

一谈起《茶马古道》,王文杰便流露出强烈的“藏文化

情结”,他说:“我年轻时参加援藏工作,在那里待过三年,对藏文化十分向往,对那里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可以说是和西藏有很深的缘分,以前也曾拍过《天路》、《孔繁森》等反映藏族题材的主流影视作品,这次拍《茶马古道》,再次圆了我拍藏文化影视剧的梦。”

茶马古道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接合部的横断山脉深处,周围居住着20多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南北响应构成了中国对外交通的网络。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在《茶马古道》的拍摄期间,王文杰和摄制组在近三个月的拍摄中,亲身感受了“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艰辛,也因此使这部电视连续剧充满了壮怀激烈和侠骨柔情。

王文杰说,《茶马古道》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多民族群体形象的电视作品,由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回族、朝鲜族、彝族、普米族、蒙古族等10多个民族的演职员组成了该剧强大的演出阵容,一路上充满艰辛和危险,拍摄时最高到了海拔5000米的地方,不少地方人迹罕至空气稀薄,三个多月呀,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为的就是拍出一部大气磅薄的民族壮歌。

一次,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拍戏,路窄得马都不能掉头转身的程度,演职员只能拽着马尾巴过去,再拽着马尾巴回来,还要提防着被马踹下山去,王文杰冒险站在路边给演员说戏,面前就是深深的峡谷。王文杰说,在近三个月的工作中,这样的险情实在不少,有一次拍戏时,一位副导演感觉脚下的地很软,低头细看,才发觉自己身后是一个被草丛覆盖着的洞,下面是有水的深涧,见此情景,所有的人都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王文杰从西藏回来后,腿就一直肿着,最近又老住在医院里。王文杰说,连这都是值得庆幸的了,说起当时的险情,连旁人都后怕。那一次,是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峡谷拍激流的戏,那个地方的缺氧率达到了20%―30%的程度,呼吸跟不上来,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拍戏了。当时,王文杰站在雪山冰水里指挥拍摄,可无奈群众演员不听指挥,拍摄中耽误了很长时间,王文杰在冰水里一泡就是两个小时,拍完这场戏后,腿又红又肿,一两个小时都缓不过劲来。更危险的是,当时,王文杰还因高原缺氧引发了可能在十几个小时之内致命的脑水肿,情况十分危急,幸亏剧组领导强制他就医,才保住了性命,可元气大伤。王文杰回忆这些拍摄中所经历的危险时说,即便是这样,我也无怨无悔,因为一个人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要有一颗责任心。

可就是这样,王文杰躺在病床上也为停拍暗暗着急,仅仅住了三天医院,身体状况稍有好转,就想重返摄制组了。但医生绝不答应。当时,剧组中有个制片长得跟王文杰很像,于是王文杰就让制片躺在病床上,而自己戴上口罩悄悄溜进了剧组。后来,无可奈何的医生被王文杰打动了,只好“配合”他的工作――打一针,让他拍两小时戏,休息一两个小时,再拍两小时戏。

同这些艰辛和危险相比,王文杰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茶马古道》拍成一部中华各族儿女奋起抗日的史诗、一幅多民族生活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王文杰有一个野心,就是在《茶马古道》中把12个民族的文化风情生动拍出来,展现给观众。

王文杰说,这个民族风情不是旅游中说的那种,而是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敌当前、生死与共的历史关头,所有的恩怨都得以化解,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