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楚辞与自然科学关系之研究

2005-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秉高 我有话说

研究文学作品,也必然会发现作品所反映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这也是文学认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也不例外。

楚辞研究史上,除宋人吴仁杰、谢翱、明人屠本?、清人周拱辰、祝德麟和近人刘操南等人外,很少有人研究这个课题。

我认为,楚辞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有以下三

条比较明显的规律:

一、科学性。

楚辞中有不少对于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反映,相当精确、细致。如对狗与狐狸的“双向逆反”性格的记述,就十分准确。狗对生人凶狠嚣张,如《怀沙》“邑犬之群吠兮”,注云:“猛犬狺狺而迎吠”;但狗对主人很温顺驯服,甚至还有拍马屁之嫌疑,如《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句下注云:“五尺犬为犹”,“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狐狸有多疑的一面,如上引《离骚》“狐疑”句又注云:“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但狐狸同时又有专一坚定的一面,如《哀郢》云“狐死必首丘”,是说狐狸生前即使异乡千里求食,但死的时候却必定把头枕在自己出生的山丘上,这种怜乡专一之心实在令人感动,以至屈子用此来表达自己眷眷的爱国情操。

二、时代性。

楚辞所反映的自然事物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后期楚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如《诗经》无剑、楚辞有剑这个现象,就真实反映了从西周春秋之际到战国后期的冶炼技术的进步情况;《诗经》有舟无舵、楚辞有船无帆的事实,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生产工艺和科技的发展轨迹;另外,楚辞有宫无殿的表述,又显示了战国两汉语言称谓的变化。

三、地域性。

楚辞是南方的诗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事物明显带有南方的特色。《诗经》无橘,楚辞有橘,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诗经》敬龟、楚辞吃龟,这除了时代的政治的原因外,可能还有地理风俗方面的因素,《博物志》曾云:“东南之人,食水之产,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大招》“内?鸽鹄,味豺羹只”,“鲜?甘鸡,和楚酪只”等等烹调之法,以及“吴醴白蘖,和楚沥只”等先进的酿酒方法等,这都与《汉书》所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赢蛤,食物常足”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又譬如,《诗经》载有“墙”、“垣”而楚辞则没有;楚辞载有“壁”而《诗经》则没有。其原因当是,《诗经》主要记载中原地区的建筑,黄河流域长年少雨干旱,以土为墙,板结牢固;而楚辞记载南方泽国,长年多雨潮湿,土墙松散,不会经久,所以人们就地取材,“编苇竹以障楹间,涂以泥,曰壁。”(作者单位:中国楚辞学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