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九江庐山区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新途径

2005-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田永胜 本报通讯员 陈先意 宋小勇 我有话说

走进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光明村,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环抱中,农民院前屋后干净整洁,室内摆放着新潮时尚的家具……素有“京九重镇、鄱湖明珠”之美誉的九江市庐山区,依托沿长江岸线的地缘优势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通过建设和谐社区、打造和谐村落,探索出一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多管齐下构建和谐社区

2004年,庐山区南湖小区社区获得江西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可有谁能想到,就在三年前,该小区道路没有硬化、路灯不亮、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很普遍,而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更是造成物业公司撤离小区。后来,该社区在九江市率先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彻底解决了矛盾。接着,社区又建立起多种便民服务设施。短短三年时间,社区面目一新。

庐山区大楼社区在江西率先开展的创建“邻里情”文明社区活动,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他们以“三心三门”即“开心串门、热心进门、宽心出门”活动为载体,切实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社区居民以“邻居的身份”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活动,开展了体现“亲情、友情、真情”和“文明、温馨、温暖”为特色的“邻里共有一个家”,“邻居有难大家帮”活动。

“社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庐山区的社区组织通过建立社区民情走访责任化,举办听证会、恳谈会等形式,在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条知民心、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庐山区五里街道位于九江城区东,几乎每年都有征地、拆迁的任务。为了化解矛盾,这个街道有两个人专职收集不稳定的信息,街道每周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察情况会,排查出不稳定的问题,即落实责任人予以解决。

庐山区的社区基层组织注重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了便民利民、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各种社区服务,全区共成立各种服务组织1826个,志愿者队伍768支,为居民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

多方努力打造和谐村落

2003年,庐山区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荣誉称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民自治让村民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了社会和谐“调节器”的作用。九江派拉蒙文化商城出资300万元购买十里街道螺子山村的18亩土地,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不要这笔钱,而是要求对方提供2780平方米的商业门面用于出租,这样,就可以确保每年都有收益。村民自治使虞家河乡鲁板村治安良好,很少有打架斗殴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本届村委会换届以来,全区村民代表共提出3800条合理化建议和意见,90%被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采纳。

打造和谐村落离不开广大干部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庐山区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在全区农村建立了民情联络、民情倾听、民情热线、民情恳谈四项制度。庐山区还首创驻村党建指导员,派遣干部到村组,面对面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庐山区去年选派81名优秀青年干部进村挂职锻炼,今年又选派了59名农村工作指导员。

这些年来,庐山区被征用的土地近2万亩,特别是近城的十里、五里街道近80%的农民土地被全部征收。庐山区依托城市,积极引导农民跻身服装、纺织、服务、加工、运输、建材等行业自主创业。目前,已有500户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搭上了“致富快车”。

对农民二次创业,庐山区采取了减免税费、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优先解决经营场地等扶持措施。同时,积极开展“一帮一”、“农民贷款干部担保”等活动,千余名机关干部与帮扶户建立了帮扶关系。目前,有3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与59个村的300多个农户结成帮扶对子。该区还实施党员科技致富“十百千”工程,将用3年时间在全区建立10个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科技致富示范服务基地,培养100名左右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直接带动1000户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如威家镇积余村、新华村12名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办中药材基地240亩和葛根基地100亩,使200余农户从中受益。现在,全区90%的失地农民实现了再就业或二次创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