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伐树到护树

2005-08-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2000年和2001年,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神农架林区从挑战中找准机遇,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之路,在短短五年里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跃居全省第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但没有破坏生态,反而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状况日益好转。

绿色搞旅游

神农架在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3月,神农架开始实施“天保”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7.8%,保护区内更是高达96%。木头从有形的产品变成了无形的财富。

因为有了神农架这片原始森林,每年少向三峡库区排放700多万吨的泥沙。神农架是整个华中地区的“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是三峡库区的天然绿色屏障。

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效益提升了,但树不让砍,林区人靠什么吃饭?

神农架确定林产工业要全面、彻底、尽快向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多种经营、造林管护等领域转产,并在发展纲要中融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等全新内涵。

“举生态旗,唱旅游戏,发绿色财”,这是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谭徽在概括的。看准这一点,神农架人开始行动了。

他们建成5大旅游景区,近100家宾馆饭店,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04年旅游收入达1.5亿多元人民币;实行生态移民,把分散居住的农民搬迁到城镇或公路沿线,减少人为破坏森林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推行生态农业,全区81个行政村已有35个村建成生态农业村,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生态农业格局;建设10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平均每亩按200元收入计算,10万亩将增加收入2亿元。

实施天保工程前的1999年,全区财政收入2332万元,其中木材及木材相关行业收入就占八成以上。如今,神农架以天保工程后续产业特别是以生态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布局,彻底打破了“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2004年在没有一分钱“木头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区财政总收入为6382万元,净增长4245万元。

以人为本搞保护

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林区,其中一、二类保护植物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金丝猴、金钱豹、金雕等70种。神农架茂密的森林孕育和庇护着数不清的野生动植物。近几年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现象基本遏制,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但保护区内8000多农民靠伐木、狩猎、采药等收入却大减。林区党委、政府认识到,单纯保护没有出路,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群众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老百姓腰包富裕了,才不会盲目向森林伸手、与野生动物争生存空间。

农民以前种的玉米、洋芋、小麦、魔芋、蔬菜等一般都吃不完,但又很难卖出去,现在游客多了,用这些没有污染的原材料做的农家饭菜受到极大欢迎,绿色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大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天保工程区内山场大、牧草多,非常适合养殖业生产,游客喜欢神农架的腊肉、土鸡,于是农民开始养猪、牛、羊、鸡,又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神农架是有名的“中草药王国”,各种珍稀药材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蜂蜜、茶叶、香菌、木耳品质好,颇受游客欢迎;不少农户离乡进城,有的在保护区附近的旅游明星镇办起农家宴,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又找到了就业门路。在游客最集中的木鱼镇,98%的老百姓都在从事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以上。

林场职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实施后在岗职工从4405人骤减到1107人,就业压力却并不大。原林场职工向昌林说:“过去砍树时山高坡陡,砍树、运输辛苦得很,越砍越没希望,现在让砍都不想砍了。”下岗后他搞起了养猪和酿酒生意,年收入有3.5万元左右。政府部门还从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贫,近五年为农民群众建了上千口沼气池、800多台省柴灶,并安排资金用于科技推广、技术培训。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