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访云南民族教育

2005-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实施三免费教育

当我们走进云南基诺山基诺族茶地小学的时候,坝子上一眼望去都是孩子的身影,这会儿正是他们做广播操的时间。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办公桌的“两免一补”申请表立即闯入我们的视线。离秋季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他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整理这个。进入了“两免一

补”学生档案卡,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交上不多的钱就可以上学读书;对这里的老师来说,他们不用再一个一个到村寨苦苦地做工作。收费――曾经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如今轻松许多,他们可以专心授课了。其实,早在2000年,这里已经实行了“三免费”教育。

校长告诉我们,这个学校已经有202个学生在这里就学,学校有7个班,包括学前班,村里所有孩子都在校读书。

在乡里的完小景洪市基诺乡民族小学,吃过午饭,9岁的龙微微和同学们在简单的宿舍里玩耍。她的家距学校可不远,不过,她可以免费在学校里住宿。“我要一直上下去,读初中,读高中。”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从最先实施的“三免费”教育到现在国家推行的“两免一补”,云南探索着发展民族教育的道路。

长期以来,云南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发展滞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巩固率低、文盲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1999年,省民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对边境沿线实行“三免费”教育的建议。省委、省政府作出对边境沿线乡、村学校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的决定。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教育处处长鲁德忠向记者介绍说,从2000年开始,云南对129个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并逐年扩大到边境沿线所有乡镇及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族聚居区的40多万名农村户籍初中、小学生。到2004年底,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3.43%,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63%。

“三免费”教育实施以来,累计投入经费2.043亿元,受益学生达124.8626万人次。从2005年春季起,“三免费”教育调为“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义务教育资金达5亿元。

形成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

处在边境线上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中学,崭新的校舍格外引人注目。已是中午休息时间,身披袈裟的两个小和尚在校园的篮球场上熟练地运球,玩得正有兴致,这让我们好不奇怪。

陪同我们一起下乡的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王陆建科长说,这并不稀罕。实施“三免费”教育后,在边境沿线乡(镇)、7个人口在十万以下的特有民族和藏族聚居区已经在寺庙当和尚、在牧场放羊、在店铺打工的各民族适龄儿童重返校园,到国外的孩子也回国读书,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国家的温暖。

实施“三免费”以来,边境地区的辍学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红河、德宏等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生巩固率达99%。地处中越边境、曾经是对越作战老山主战场的文山州麻栗坡县,2003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9%,比1999年实施“三免费”教育前提高了5.9个百分点,辍学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木桢告诉记者,免费教育等特殊政策,减轻了家庭和基层组织的压力与负担,提高了办学支教的积极性。按初中生生均250元/年、小学生生均150元/年下拨的经费孤立地看并不是一个多大的数目,但就边境贫困民族地区的家庭、学校及基层组织来说,其产生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不仅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具有关键作用,而且使边境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民族政策的优越,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和爱国主义情感,被群众称为“阳光工程”、“及时雨”。

几年来,云南还采取“低门坎进,高门坎出”的措施对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照顾录取、制定招生优惠办法;举办云南特有民族大中专班和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学,办好各类民族院校等政策措施,形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38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4.7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22%;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4.89万人,占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生总数的33%;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1.4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中生总数的27%;普通初中少数民族在校生67万人,占全省普通初中生总数的35%;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149.94万人,占全省普通小学生总数的34%;为少数民族人才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