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爱育爱”对教育改革的启迪

2005-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鹿永建 我有话说

北京特级教师李烈所著《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一书近日面世,她以自己的人生和教育实践宣称:教育的真谛在于诠释生命,而诠释生命的教育是“以爱育爱”。这对中国教育改革颇有启迪意义。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这已成共识;育人的核心是什么?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热门话题,中外教育家见解不一。作为“中国当

代教育家丛书”之一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宣称,育人的核心就是爱,包括受教育者感受到的爱、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爱、教育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来的不竭的爱。

爱的教育并非新思想,但教育家一般在情感教育的层面来理解和实践之,李烈却把爱提高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的位置。她在探索教育的本质时,也在探索爱的本质,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双重启迪意义。

爱的本质在于给他人以生长和生命的能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无不如此。今天,爱的内涵经常被与欲望、索取、感觉混为一谈,是对爱的矮化。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无私的给予,是对责任坚韧不拔的坚守,是情感与理智的高度平衡,是能量的传递。李烈在人生和教育实践中,坚信找到了爱的本质,并坚信这就是教育的核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信念和理想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爱人如己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施爱需要能力、智慧和艺术。人人需要爱,但缺少爱的能力、知识、智慧和艺术的人比比皆是,这产生爱的缺失、缺憾,甚至引发冲突和悲剧。大力开展爱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学校应当成为爱的教育的基地之一。

实践的成功说明“以爱育爱”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绝非空中楼阁。作为北京实验二小校长的李烈,在学校明确要求以教师自己的爱育出学生的爱。事实上,这所小学的教学活动,把爱的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各环节。教师努力通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教育的智慧,唤起学生爱的共鸣,最终教会学生理解爱、主动体验爱、自觉付出爱。如果越来越多有爱的意识和能力的青少年从更多学校走出去,对社会是个福音。“以爱育爱”并非局限于小学教育。今年春天,教书育人取得优异成就的晏才宏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但却获得了学生涌流不息的爱,并通过媒体感动了全社会。有的学生说,晏才宏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人,使人看到古代的孔子,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先贤的背影。宴才宏“以爱育爱”生前却没得到应有的荣誉,这反证我国教育改革应当加快步伐。

“以爱育爱”对消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毒素很有意义。这种爱,是平衡而清醒的爱,通过利他实现利己的爱,集体主义的爱,不是全盘替代、溺爱和没有免疫力的爱。有这样的爱,就不会盲目追求升学率,而要求得学生成长中的平衡;不会只关心学生分数,对学生心理非常漠视;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对教师的师德和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