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5-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益西加措 我有话说

到海拔4700多米的“圣湖”纳木错游览的人在购买景区门票时,都会得到一个垃圾袋以及售票员善意的提醒:请爱护湖区环境,把垃圾放入袋中随身带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而又十分脆弱。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一直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放弃与坚持

藏东昌都地区拉杰雄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砷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步探明储量高达30万吨。然而,这一能为并不富裕的当地带来不菲财富的矿产资源,却一直被放弃开发。

昌都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剑说,开采砷矿每年至少可以给县里带来几百万元的收益,但砷是一种高污染、高辐射性的非金属矿产,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进行开采肯定会对整个澜沧江流域的水源和植被造成严重影响。他指着湛蓝天空下青翠的山岭和奔腾的溪水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不明智的选择。”

近年来,西藏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指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80%以上。举世瞩目的西藏羊卓雍湖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该电站自运行以来,没有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的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

“湿地”搬家

从藏北重镇那曲出发,沿着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南行约100公里,就来到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古露湿地。这块湿地千百年来不仅是当地宝贵的冬季牧场,而且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介绍,青藏铁路古露车站占用了14万平方米的湿地。但是,记者在现场却看到,湿地总面积并没有因为站场施工而缩小。原来,为了保存这片湿地,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边的植被稀疏处挖掘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原水引入,营造出人工湿地环境;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目前,“搬了家”的8万平方米湿地草皮已与原湿地草原连成一片,草长禽飞,一派生机盎然。“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是青藏铁路在建设论证之初就已确定的目标。青藏铁路开工以来,建设单位每年要与西藏、青海两地环保部门签订环保责任书。从2001年开工至今,青藏铁路的环保投资高达12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工程沿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蓬勃生机

40年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由于保护措施得当,西藏全区生态环境一直保持了良好状态,没有任何物种遭到灭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种类不断丰富。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20世纪就已经绝种的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并且种群不断扩大。随着不断扩大开放,一些西藏过去没有的物种,如鲤鱼、鲫鱼、鳝鱼、泥鳅等水生动物,一些高产、优质的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玉米、西瓜及各种蔬菜等高效农作物,都已从内地引进并在西藏蓬勃生长。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日前在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上表示,西藏生态还处在原生状态,仍是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据了解,西藏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制定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将投资22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160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促进西藏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毫无疑问,西藏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