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车模收藏市场方兴未艾

2005-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琼 我有话说

自从在王府井的一家车模店看到了一款别致的车模,小张就迷上了这种时尚的收藏品。小张是北京某高校大四的学生,目前他已经收集了好几十辆各种款式的汽车模型。“投资车模的升值潜力远大于邮、币、卡等传统品种

。很多人对车模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它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小张所收藏的一款邓小平检阅车CA770的车模,市场价格已经增值了一倍以上,达到了6000到7000元。

在我国,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汽车模型收藏也渐渐兴起。

车模的出现,源于1914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种新式的促销手段。后来世界各大车厂如“别克”、德国路易斯“VW”、“BMW”等名牌也推出自己的车模,一时间,车模风靡全球。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车模”基本上都是舶来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仿真车模的专业制造和收藏也开始起步,大量合资玩具生产厂家纷纷成立,“车模”的品种不断增多,不少“车模”的出品时间与国外基本同步。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至少有30多万车模爱好者,主要分布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主要销售方式包括电子网络销售、商场销售、专业车模店销售等。其中网络销售是车模销售的最主要方式,笔者在淘宝网看到,共有1000余款车模悬挂出售。价格最低的25元,最高的将近7000元。

车模的收藏价值何在

据业内人士介绍,车模的生产制作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一款精良车模零配件多达300件,生产工序超过500道,研发成本近百万元,制作全过程要耗费将近一年的时间,这简直不亚于一部真车的开发。一些限量生产的车模通常是生产一定数量后就将模具销毁,由于手工制作的模具无法复制,这些车模也由此身价倍增。还有一些极品车模每一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这些模型价值更高。

一些名牌车模极品由于发行量少,奇货可居,因此在不很长的时间里,身价上升了百倍甚至千倍之多。如1984年邓小平在国庆35周年阅兵仪式上乘坐的“红旗”检阅车CA770模型(1:24)生产9999辆,且在全世界仅公开发行8888辆,毁模绝版,且每辆均有绝版编号及单体绝版公证书,其收藏价值非比寻常。香港制作的“MATCHBOX”品牌1:43古典车模型,在1991年成都市场零售价每辆仅卖7元多,而今市价已过了百元,其增值速度之快显而易见。

怎样选择收藏车模

收藏者怎样挑选最有收藏价值的车模呢?北京恒威汽车模型大世界的负责人翟春利先生介绍说,有收藏证书,限量生产且有编号,还有公证证明的车模收藏价值最高。收藏证书不是所有的车模都有;限量发行,毋庸置疑,是基于人们物以稀为贵的心态。有些精品车模达到规定的生产数额,厂商即会封牌停产以示其新产品的珍稀性;有的可能由于模具磨损等多种原因,车模发行数量低于计划限量发行的数量。如2003年10月为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10周年而开发的宋庆龄专车――苏联吉姆1:12模型,虽然计划限量发行9999台,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只生产了不到300台,在台湾它的市场价格已达到8000元。

只有经过公证,限量发行且有编号的车模,才更具珍稀性。有的车模虽然也号称限量发行,但是没有公证证明,厂家在看到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就增加生产量,这必然会减少车模的收藏价值。此外,特殊意义的编号,往往会有更大的价值。2000年绝版发行的10000辆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金龙”1:18模型,0001号在2000年8月28日在北京拍卖时的价格就达到3.3万元,原车号2406的模型当时拍卖的价格达到了3万元。

给车模收藏者的建议

翟春利先生说,就投资而言,重要的是升值,因此收藏者在选择车模时,首先要将目光锁定在世界名牌上。国际名人、中国名人或伟人坐过的汽车的模型,其市场升值潜力较大。此外,“车模”的比例不可过小,一般在1∶25至1∶45之间最为合适。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判断来选择车模,不可盲目。比如有的人只收藏某个自己喜爱的品牌,而有的人只收藏国产车车模。北京的吴先生就是专门收藏国产车模型的车迷。他已经收藏了50多辆国产车的车模,包括红旗检阅车的车模,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金龙”的车模等。

最后,车模的制作必须精良,比例严格按照真实车型缩制,且各种零件的灵活性完好,这就要求收藏者不仅要对车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生产车模的厂商熟悉。富兰克林、奥托等优秀的车模厂商生产出来的车模制作工艺精细、结构复杂、仿真程度高、质感好,且生产量少,收藏价值更高。目前市场上一些价格炒得比较高的车模,如1886MB010奔驰一号(1:10比例)、中国旗舰红旗CA770(1:24比例)车模等精品,假冒品较多,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认明前车牌上的编号和收藏证上的编号是否一致,最好是到有信誉保证的正规经销商处购买。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