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康巴的一曲爱情悲歌

2005-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元琼 我有话说

长篇小说《康巴情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年轻的康巴学者深入康巴藏区考察,与当地土司的女儿发生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恋情。三十年后,他们的后代从北大毕业又回到康巴,重演了一出爱

情悲剧……

“没有到过康巴的人,不晓得康巴有多么遥远。只有到过康巴的人,才知道康巴是多么美丽与神秘,才会体味到康巴女子的能恨能爱。”《康巴情缘》采用双线记录的手法,讲叙了发生在康巴藏区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即文革后期,一群北大学生从北京来到神秘的康巴寻找梦想中的香格里拉。沿途,他们领略了美丽的康巴风情,从川西平原的春光明媚到二郎山的风景如画,从雪山下淙淙的流水到森林中灿灿的野花,从公主桥的美丽传说到雀儿山的历史渊源,洁白的哈达、猎猎的经幡、哞哞的法号、喷香可口的酥油茶……就是在这样一个“播种爱情”的地方,他们谱写了一曲能恨能爱的爱情悲歌。

作者着墨最多,描写最曲折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刘小雪和斯郎泽仁之间。北大教授刘越的女儿刘小雪与藏族青年斯郎泽仁从大学时期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而他们结伴来到康巴接受锻炼。他们一个是“阶级敌人”,一个是康巴地区翻身农奴的后代,这段恋情因此遭到了领导和亲友的极力反对,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小雪分到了偏远的卡达,而斯郎泽仁则留在扎克木县宣传部。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小雪被锻炼为一名坚强勇敢、乐观开朗的女性:“与其留在城里做无用功,不如远远地躲到那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看看书,拉拉琴,画些素描,拍些照片,收集些资料。我在卡达呆了几个月,明白了啥是中国的基层,最基层老百姓到底咋个在生活,身体比原来健康多了,多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没有啥不好!”尽管恋情面对着诸多的挫折,他们还是毅然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就在这时刘越和仁嘉丹珍的爱情故事真实的浮出了水面。年轻的康巴学者刘越曾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深入康巴藏族地区考察,与当地土司的女儿、美丽的翻译仁嘉丹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山盟海誓并订下了婚姻之约,可刘越回北京后却没有顶住家庭的压力离开了仁嘉丹珍。当三十年后他再次找到仁嘉丹珍时,仁嘉丹珍却认为:“感情这个东西,伤害了就不会再生。”刘越为此一生遗憾。也就是这上一辈的爱情悲剧为下一辈的爱情埋下了阴影。

同时期分来的北大同学也都向往追求自由的恋爱婚姻,可毕竟分来的大学生男生多女生少,在艰苦条件下很多女生望风而逃,这“在大学生中引出了不少恐慌,凡是成双成对到高原来的,不是赶紧结婚,就是先同居将生米煮成熟饭。”这群学生的爱情以张向东和贺小梅失败的恋爱经历为典型。张向东和贺小梅是一对同来康巴接受锻炼的恋人,可面对现实的困难,贺小梅选择了嫁给军人“翻山调回北方”,当她哭着说:“我对不起向东”,当张向东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们就没枉相爱一场”,当斯郎泽仁抱怨“一个人与谁恋爱还要上面批准!?那不是恋爱也要由领导分配凭票供应!”时,我们是否应该对那个荒唐和错位的年代进行反思呢?

《康巴情缘》的笔法细腻,语言优美传神,在描写曲折爱情的同时,也以描写康巴风光和讲叙康巴风情见长,其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和描写,融合康巴广阔的草原、壮丽的雪山等画面,让读者对康巴地区展开诗一般的想象,也把我们的视线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人间天堂。同时,小说情节的安排十分巧妙、悬念迭起。这主要体现在交代仁嘉丹珍反对小雪和斯郎泽仁在一起的原因时,从一开始仁嘉丹珍不断地强调两人的出身不同,到后来她跟王诚透露:“我只晓得他不是他阿妈亲生的”,再到刘小雪和斯郎泽仁新婚之夜她的突然到访。随着情节的发展,悬念逐步揭开,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康巴情缘》陈焕仁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