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民集体的良心”

2005-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劲 我有话说

又到了大学开学的日子。每到此时,总有一些贫困家庭的故事让我们长吁短叹。

当然,长吁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短叹也救济不了贫困家庭,然而,同情与悲悯却是良心的一部分,而良心则是人们帮贫济困的道德动力。现代国家中,尽管人们也常常通过个人的慈善行为来帮贫济困,但是,就实现社会公正与正义而言,帮贫

济困或扶贫脱困的目标,总是通过某些确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用来帮贫济困的那部分财政转移支付,被经济学家称作“国民集体的良心”。

然而,良心也有梗塞的时候。上周,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向社会披露了在国家助学贷款一事上,尚有八个省、区、市按兵不动。这些省、区、市,由于不愿从财政款项中划出用于为贫困大学生贷款进行贴息的那部分款项,而放弃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如张保庆所言,“一些政府包括一些省委领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贫困学生的概念,不大关心贫困学生”。而之所以如此,他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部没有办法管地方官员的升迁”。

在现代国家的权力体系及其结构中,教育部当然不能凭借其主管事项的正当性,就获得决定其他政府机构的官员升迁与否的权力。因此,与其说是“教育部没有办法管地方官员的升迁”,还不如说是八省、区、市中的“国民集体的良心”并不受制于“国民集体”。实际上,在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中,用于为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的那部分款项,是最值得因而也是最能体现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性质的款项;商业银行用于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那部分款项,是最划算因而也是最能体现现代银行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款项。这是因为助学贷款及其贴息,实则是社会为培养和购买已经通过考试遴选的那部分人的脱贫潜力、能力而垫付和贴现的款项。

正是通过培养和购买这些(大学生)个人的帮贫、扶贫和脱贫的能力,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把帮贫、扶贫和脱贫的功能“转移”分散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身上。这些个体凭籍着血缘和亲情的纽带,以他们在助学贷款帮助下所培养出来的能力,“反哺”其原本贫困的家庭。这种“转移”和分散,可以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省约大量的组织、运行和监督成本,并且也不易形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网络中所具有的阻抗,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最终都大大提高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

放着这样的好事、善事不做,任由贫困家庭的故事向着愈加悲惨的境地演绎,听着人们的长吁短叹而不心动,反过来,却把这种故事作为“鱼饵”,把人们的长吁短叹作为筹码,以图从中央财政钓取更多“鱼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博取更多的资源,这,应该是那些“硬心肠”的人的如意算盘吧?然而,这也正如同眼见落水者就在岸边不远处扑腾挣扎,岸上的人伸手可及却不施救,反过头去等着与尚在远处的人就施救行为讨价还价……由如此“硬心肠”的人掌管着“国民集体的良心”,也就难怪张保庆要发出“教育部没有办法管地方官员的升迁”之类的感慨了。

难道“国民集体的良心”真的就一点也打动不了那些在国家助学贷款上按兵不动的人的“硬心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