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师重教永不过时

2005-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建强 我有话说

1982年6月,天津南开中学教师田家骅看到了《光明日报》的一则报道,其中披露了北京市怀柔县三名女教师遭到辱骂和殴打的事件。他对此义愤填膺,投书《光明日报》,倡议在九月份设立一个教师自己的节日。此后,相关建议纷纷而出,在全社会引起不小的反响。1985年1月21日,六届人大第九次会议一致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

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旧事重提,只是意在说明一个传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断裂之后,又慢慢地恢复过来。从“臭老九”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梯”等等,一个职业的复兴,可以标榜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自新。无论人们对时间如何断代――“传统”,“现代”抑或“后现代”,但对于一个进步的社会而言,“尊师重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标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身兼二任,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道德的教化者。知识改造世界,道德化育人心。因而,古人所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并非虚言。教师负有如此重任,“师道尊严”当成自然之理。所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道出的正是尊师重教的内在逻辑。

尊师重教的意义如此,那么对于教师,我们给予再多的美誉也不为过,更何况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曾那样令人心生感动。上世纪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办学,常有断炊之忧,但他仍言道:“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如此风范,足为“万世师表”。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在51岁时,他因积劳成疾而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先生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一个师者的不朽形象跃然纸上,诚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为了尊师,传统上,弟子从师时有一系列的言行举止上的学规守则,比如,学生在受业、作息、进退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矩,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尊崇。在这一点上,典故“程门立雪”讲得再形象不过。史载,北宋学人杨时、游酢二人去拜访程颐,“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杨时传》)虔诚如此,可见尊师之心真切之至。不过,后人似乎还觉得不过瘾――原本杨、游二人“程门立雪”立在屋内,但为了突出尊师之情,有人将他们挪到了屋外。结果成了,程颐醒来,开门后发现杨、游二人站立多时,已成雪人。很多人说,这有些矫情,但从“尊师重教”的传统而言,这种“改编”是可以充分理解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