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好“中国因素”的优势

2005-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白玫 我有话说

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大国,对全球商品市场的供求格局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加深,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称之为“中国因素”。但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并未充分利用“中国因素”,从大市场、大买家中获益,反而承受了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近一两年,中国企业在从国际市场购进原油、大豆、铜、铁

矿石等物资时,因价格波动付出了很大代价。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企业不能发挥“中国因素”的优势,反而有时在国际市场上陷于被动?

国际基金炒作“中国因素”

国际基金利用其对资本娴熟的运用和对大资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国因素”、通过期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它们往往通过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和游戏方式,实现其资本增值的目标。例如,它们预期到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抢在中国采购原材料之前在商品期货上大量做多,拉升商品期货价格。商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对各种价格影响因素反映过度的市场,中国的大量购进是一个利多信息,在中国因素的配合下,基金大量做多,造成期货市场的供求失衡,商品期货价格迅速上升。结果是基金在高位平仓,获取超额利润,而国内企业不得不在高位接单,付出高额成本。

国际基金要想赚钱就需要期货市场的价格能大起大落,如前期的国际铜期货价格上涨,就是炒作人民币升值预期。期货交割库存的增减、某一次集中的采购,甚至根本不可能影响整个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小规模罢工、工厂的一次小火灾都是他们利用的工具。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中国因素”之所以成为劣势,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国际基金的影响力。例如,在2004年大豆风波中,国内在购买美国大豆前,就向外宣告了要大量购买大豆的信息。这一消息原本是中美两国达成的贸易交往,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策略,成为基金赚钱的最好机会。国际基金不遗余力,把大豆期货价格拉升到历史最高点1064美分/浦式耳,这种涨幅相当于国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美国基金在交割装船时高价平仓获利,反手大豆做空,致使大豆价格急掉头,迅速回落到600美分左右(最低597美分)。由于中国大豆进口主要通过少数几家国际代理商进行,购买量很容易被国外基金掌握,一旦国内企业要大量采购时,基金就推高大豆价格;而采购结束后,大豆价格就开始回落。

信息垄断与信息贫困

由于发达国家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大宗商品交易中,这些国家的农业部、大豆协会、棉花协会、铜业协会等机构的信息直接影响相关产品价格。中国企业想要了解有关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交割库的库存情况、农产品的播种面积、镍矿的开采情况等,都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得。这种对信息的依赖和信任,导致中国企业很难判断信息的真伪,很难独立做出判断。

如美国农业部是国际大豆市场的主要信息源。2003年8月,正是美国大豆上市前,美国农业部从2003年8月份开始以天气为由连续4个月调低月度供需报告中的大豆期末库存量,而期末库存量的减少表示全球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与此同时,大肆渲染“中国因素”,预测中国进口量增加,使大豆市场的多空力量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大豆期市价格的上扬,美国豆农和贸易商把美国大豆在高位抛出,获得了超额利益。2004年的5月,美国大豆基本售罄进入销售淡季时,美国农业部报告预测2004/05年度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幅增加,结果引发了国际大豆价格大幅跳水。不知是不是巧合,又一次逆转性改变预测结果,大豆期货价格再一次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扭转。

发达国家企业在信息上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以美国大豆加工企业为例,它们一般都会有四、五家咨询机构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其内容涉及中国、南美的种植面积、产量、天气等。与此同时,他们还有非常畅通的政府信息来源,农业部、美国大豆协会、各种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服务机构每周、每月定期向全球公开发布行业报告。相反,国内企业的信息贫困化现象突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还以大豆市场为例,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发布相关信息,企业大部分都是根据国外的预测做出决策,因此吃了不少亏。

充分重视发挥“中国因素”优势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延伸,在我国现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期货市场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货市场贸易量巨大,但期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国内企业没有有效回避风险的工具,在国际上无法体现中国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价格形成中没能发挥一个大国的应有作用。

同时,政府与企业也缺乏对风险规避的理念和经验。对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能力不足,严重缺乏风险意识,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工具,缺乏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也缺乏对期货市场本身风险的控制能力,确定买卖时机和制定保值策略的能力不高,在市场操作上陷入被动,对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决策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需要客观分析“中国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因素”的优势与可能带来的劣势,否则将很难发挥在初级产品上的消费大国优势和贸易大国优势,也不能利用好国际市场资源。

第二,应在相对发达的现货市场基础上,积极推动期货市场的建设。加快期货立法,改革期货产品的上市制度,争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让中国价格影响世界,让“中国因素”成为国际定价中的优势力量。在国家层次的期货立法中,建立健全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的监管体制,明确政府部门、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的定位和相关职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机构。既可以由政府牵头,组建信息发布机构,也可以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行业信息服务与企业信息服务。政府可以提供配套资金,鼓励、扶持建立非盈利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机构。

第四,企业要首先树立避险观念。从注重生产转向注重发展、注重市场。企业应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必须掌握利用国际期货市场的本领,将风险管理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也要树立避险观念,要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把握现货市场趋势,借助虚拟经济力量推进实体经济运作。(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