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本深刻而通俗的理论著述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侯树栋 我有话说
理论问题讲得深刻不容易,讲得通俗也不容易,讲得深刻而通俗就更不容易。我有幸先读了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不仅触摸到了它的理论深度,而且读来如行云流水,浸润肺腑,是本既通俗又深刻的好书。为写这篇短文,我找了几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同志座谈,他们虽有各自的体会,但共同的感受是:
如果理论书都写成这样就好了。读后,我掩卷沉思,深感这是一本很有自己特色的理论著述,可能会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干部群众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会和把握。于是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几点认识写出来,既记录下对自己的启迪,又可以和大家共勉。简单说,有如下三点认识:

第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有着很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而决非不看对象的逻辑推演和文字罗列。此书名为《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就是这种“问题意识”集中而强烈的体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为适应时代的特点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化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而一旦这些困惑得以解决,就会使干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上更好更快地前进。《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作者群,就二十个最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真正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什么是好的理论作品?在我看来,就是解开人们思想扣子、开通思维的作品,就是使理论掌握了群众、化作群众手中锐利武器的作品。

第二,《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处处体现着让干部群众读得懂的良好意愿。现在的理论著述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果使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云雾中。毛泽东曾首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地说有两大意义: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在这里,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就看不懂,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该书的作者群,很好地继承了毛泽东的传统,在著述时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化看做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易懂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更应提及的是:本书还用“链接”的形式,或标示出理论的根本点,或插入有基础意义的资料,或载入已有的重大研究成果,给继续深入学习提供依据,开拓新的思考空间。这本著作一个很好的特点和优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干部群众喜欢的形式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本书对理论的阐释不是简单地作通俗化的工作,而是从其理论来源、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要求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从更深层次上证实其科学性和现实意义,读来有一种厚重感。它对现实的实践问题如就业问题等,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给以理论的解说,给人们以信心;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如科学发展观问题等,则从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上加以系统的阐发,并就“以人为本是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作了很有创见的阐发。马克思要求理论要抓住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使之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要求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只有和实际相联系的理论,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邓小平要求必须从体系上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这本书在把握理论根本上、理论联系实际上、从体系上把握理论实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求,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很有深度的阐发,一扫理论上的浮躁之风。

总之,这是一本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本好书,它是继《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和《理论热点18题》之后,又一本具有权威性的解释之作。我完全相信:它会和前两本著作一样,对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