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

2005-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逊 我有话说
都市文化研究是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当代不断升温、迅速扩张的城市化浪潮是它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而前沿性和世界性则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国际性都市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是针对着各自的民族和国家,而且自冷战结束以后,它更鲜明地体现为

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发挥着世界性的作用。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摆脱了行政区划的界限。

与此同时,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作用,文化对大众的整合,以及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文化研究所面对的复杂情况是:文化不仅仅发挥着相对独立的作用,同时它又与经济乃至政治关联起来;这种关联的方式又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指文化被政治和经济所制约,而是指文化变成了经济乃至政治的一部分,这主要指文化越来越被整合在产业之中,同时发挥着政治的作用。而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心,则完全处于大都市的掌控之中。

这里有一个现象需要我们重视:大都市作为物质生产的重心,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目前这个重心已经慢慢转移到了边缘地区,到了农村、小城镇、不发达地区,而替代这种物质生产重心的,是金融的发达,是虚拟经济的兴盛,是物质消费的乐园,以及与此几乎同步发生的大都市越来越变成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近年来学术界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诸如“文化是生产力”、“文化与城市竞争力”、“虚拟经济学”、“创意产业”等等,均表明在传统视野中一直受制于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的文化要素,不仅正在越来越多地摆脱政治和经济的束缚,而且它本身正在变成当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无论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正是由于都市和文化的这种结盟,都市文化应运而生,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之强大是前所未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文化,它的影响力完全不局限在该都市内部,该国家内部,而是波及到周边地区,波及到第三世界的广大地区,并渗透到当代人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后汉书》有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都市文化研究正是需要客观地描述这种“城中”文化的生成、发展和扩张,它与都市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它对周边“四方”地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都市文化研究并不意味着轻视和排斥其他区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相反,考察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都市与周边城镇的关系,都市与乡村的关系,也是都市文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前沿性和世界性是都市文化研究的两个基本特点。都市文化研究具有前沿性,是因为它所面对的各种都市文化经验与问题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新问题都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没有遇到的;有些问题尽管在表面上看与过去的一些历史现象相似,但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结构的巨大变革,这些问题在性质、程度和范围等方面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也是在学科建设上之所以要提出“都市文化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之所以说它是世界性的,则是因为都市文化本身的重要性不仅少数发达国家早已感悟到,而且长期以来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农业文明包袱、城市化程度和水平都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强烈地感受到。这些国家出于发展国民经济以及迅速跻身于世界政治经济圈的强烈愿望,它们在城市化建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与智力并不比发达国家少,甚至更多。没有城市化以前,人们向往城市化;而一旦城市化了,人们又想逃避城市化,这是一个全世界都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令世界瞩目。内地城市与国际都市的频繁交流,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活力,同时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亟待思考与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对策问题,其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是:很多城市都竞相提出了建设国际都市的目标和口号,但所谓国际都市或大都市,都是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或是对某些国外都市和大都市的表层印象,或是一些机械的人均数字;而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将自己的文化建设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都市新文化,还缺少深入自觉的思考和长远通盘的规划。

与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是滞后的,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不受商业原则单独支配、能够吸引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参与和共享的文化,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摆在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实践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个文化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就文化层面来讲,不能仅仅只有少数人享受高品质的文化,而应该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高品质的文化,这样文化建设才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有,如何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凸显我国城市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处理好当代都市与传统的关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母语中普通话和地方话的关系,也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国际化不等于城市外表的西方化,更不等于城市节庆、时尚和风俗的盲目洋化。作为国际都市,毫无疑义,需要吸纳和包容各种外来文化的元素,但构成城市主色调的,应是丰富而感性的本土性质、中国性质和东方性质,这是中国都市在文化上屹立于国际舞台并区别于其他国际都市的特色所在。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尤其要高度关注这一点。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