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表示:国人不可丢掉文化的根

2005-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王庆环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9月14日电(记者王庆环)80年前成立,存在仅4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依然是当代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在今天举行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建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表示,80年前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的带领下以中西兼容、文理

渗透、古今贯通的治学主张尽心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提醒当代的中国人,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丢掉民族文化的根。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他表示,国学研究所涉及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目前,我国在物质财富上高速发展,但精神道德建设产生了所谓的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这种现象值得国人反思,如何从国学中挖掘出民族的精神,如何使我们国家不仅向世界输出物质产品,还能向世界输出精神产品,值得思考。而80年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无论对中国之国魂的寻求,还是非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都对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教授也在致词中对中国当今社会出现的文化迷失表示担忧,她引用胡绳的名言“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以及赵元任的名言“物质文明高未必精神文明高,物质文明不高,精神文明一定高不了”来说明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尤其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精神文明的至关重要。她说,我们要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同时,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千万不可让青年一代成为“无根的一代”。

清华国学研究院1925年9月成立,1929年撤销,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研究院聘请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教授,任教的还有讲师李济、研究院主任吴宓等人。四大导师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对清华学风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设的课程显示出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方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国学研究院开设4年,共毕业学生70人,绝大多数后来成为知名学者,在文史哲等学科作出卓越贡献,其中有王力、刘盼遂、刘节、高享、谢国桢、吴其昌、姚名达、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