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洋“总经理”的中国情结

2005-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史雨果先生近照(刘军摄)

瑞士华人实业家赵元先生不久前告诉记者,他家附近居住着一位对中国情有独钟的瑞士老人。老人在中国生活了6年,以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身份在中国苏州和昆明筹建了多家香料

企业,还积极投身各类公益事业,获得云南省和昆明市“最佳管理者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国家级“友谊奖”。尽管已经退休回到瑞士多年,他每两年还要和夫人到中国故地重游,而且每次中国之行的起点一定是昆明。多年过去了,中国朋友见面还是习惯地称呼他为“总经理”。他就是原昆明中瑞合资企业芬美意香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史雨果。

在瑞士沃州靠近莱?湖畔的一座别墅里,记者见到了史雨果先生。

通过周恩来认识中国

史雨果是瑞士德语区苏黎世人。他告诉记者,尽管瑞士在1950年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瑞士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非常少,有些人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

史雨果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20世纪50年代,与他一起接受军事训练的一些朋友被调到日内瓦参加保卫印支会议,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会。各国媒体对中国代表团的一举一动都争相报道。周恩来风度翩翩,在国际会议上纵横捭阖,为新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瑞士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掀起一股“中国热”。史雨果就是通过周恩来认识了新中国。

20世纪60年代在苏黎世上大学时,史雨果曾到东南亚旅行,沿泰国北上直到中国边境地区。但鉴于当时的条件,他没有到中国旅行。但到中国看看的想法一直留驻心中。

同吃同住的洋“总经理”

上世纪90年代,史雨果作为瑞士芬美意香料公司的高级负责人在世界各地的下属企业检查质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第一次从香港进入中国广州,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梦想。他笑着说:“当时,在中国旅行还不太容易,签证也难办,使用的是人民币外汇卷,但此次中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人民勤劳工作,中国一定能发展起来。”

1994年,芬美意在中国苏州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史雨果当仁不让地成为瑞方负责人。1995年初,芬美意公司决定在云南省兴建合资企业,利用中国当地的原材料,以满足中国和国际市场对香料的需求。史雨果来到云南出任“总经理”,在“春城”昆明工作了6年直到退休。

他回忆说,之所以能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首先是一种迎接挑战的自豪感,在不同文化的国度生活和工作,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增长了见识;其次,中国人民勤劳、好客,与他们在一起工作非常快乐;另外,作为外国投资商,当地政府与外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全力的支持和帮助。史雨果夫妇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当外人,不住宾馆、饭店,而是与职工住在一起。“总经理”早上8点就准时上班,将自己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职员。为进一步了解职工,改善职工的生活,“总经理”坚持中午在职工食堂和大家一起吃饭,亲身体会食堂饭菜情况。职工们早期对这位外国老板还有些拘谨,但到后来,每个人都以“总经理”称呼史雨果先生。“称呼的改变也意味着中国职工们完全接受了我”,多年过去了,史雨果先生谈到这个细节时还充满欢欣。

第二个获“友谊奖”的瑞士人

在云南的6年间,史雨果夫妇和当地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将自己融入中国。除工作外,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昆明孤儿院离工厂不远,史夫人和两位外国专家的夫人每周到孤儿院做两次义工,并组织募捐钱款,改善孤儿院的生活条件。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总经理”随即在企业发出募捐号召并保证,个人募捐结束后,企业将根据募捐数额再追加一倍的捐款。“总经理”和企业职工一起募捐,将1万元的紧急救灾款及时送往灾区。此举极大地调动了昆明芬美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也引起位于日内瓦的芬美意总公司总裁芬美意先生的高度重视。芬美意先生向灾区捐赠了1万美元。1998年,中国南方发生了洪水灾害,“总经理”夫妇当即捐赠了4000元人民币,而芬美意先生则为时任瑞士华人华侨联合总会会长的赵元在日内瓦举办的赈灾义演一次捐赠了2万瑞士法郎。受云南省外事办公室的邀请,“总经理”到云南省贫穷地区考察,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回到昆明后,“总经理”夫妇和几个外国企业家捐款兴建了一座乡村小学。

1996年和1997年,昆明市和云南省分别将“先进管理人员奖”颁发给“史总经理”。1998年,史雨果先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友谊奖”,是几十年来第二个获得该奖的瑞士人,为此受到朱?基总理的接见,江泽民主席设宴招待获奖者。

一如既往关注中国

谈到目前西方舆论和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史雨果先生说:“我也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我总是问他们,‘你们到过中国吗?你们在那里生活了多长时间?三五天还是一年两年?’有些西方人在中国旅游了一次,就自认为‘了解中国’。还有许多人只相信西方媒体而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而西方媒体往往有偏见和误解,这样就会误导读者。”

最后他还说道:“我现在已经退休,但对中国的关注一点也没有减少,心里总有一个中国结在牵动着我,只要我的中国合作伙伴或朋友需要,我会毫不迟疑地提供支持和帮助。今年我们夫妇还到中国访问,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