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土地上的红色堡垒

2005-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唐湘岳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几十年前,美国土壤学家索泼在所著《中国之土壤》一书中,曾预言中国南方红壤地带有机质缺乏,而且不断流失。红壤经过风化雨淋将成为“红色的荒漠”。9月13日,当记者来到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一个离最近的集镇还有9公里的偏远小山沟,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以后,感叹 索泼预

言破产的过程其实就是红壤实验站党支部45年艰苦奋斗、贡献“三农”的历程。

红(黄)壤是我国南方14省(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这片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土壤酸、粘、瘦,中低产田面积大。45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热血青年,远离首都和亲人,毅然来到贫困、偏僻的湘南小山沟,开辟红壤研究新领域,并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示范与推广。

实验站成立之初,没有宿舍,科研人员只能居住在当地农户家中。后来站里砌了几间土砖房,既当住房又作办公室。科研人员喝的是泥巴水,度的是单身日,艰苦的条件没有阻挡他们科研的步伐。45年间,他们积累科学观测研究数据68万个,一举攻克潜育性水稻土“鸭屎泥田”水稻“坐秋”低产难关,使水稻亩产量平均提高了150公斤,此项研究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目前祁阳红壤实验站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南方14个省 区 中唯一的综合性实验站,并跻身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生态科学观测站”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每两年就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并使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实验站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始终把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据统计,实验站科技人员平均每人每年在农村工作300天以上,晴天一顶 草 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近10年来,党支部为农民送去水稻良种12万公斤、水果苗木10多万株,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份,培训了1万多名农村科技示范户。香花桥村农民刘文革,在实验站党支部的帮助下,种植优质牧草30多亩,发展水面养鱼28亩,年收入10万元。他激动地对记者说 “过去,我崇拜科学家,但觉得离我们很远。现在,他们就住在我们身边,模样打扮跟我们作田的没什么区别,他们一心一意帮我们科学致富,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