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剧人生

2005-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今昔 我有话说

于魁智1961年出生。中国京剧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2004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1978年7月,沈阳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一个16岁男孩站了10多个小时。这个男孩10岁开始学京剧,现在他放弃了沈阳京剧院的工作,去北京投考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这个男孩知道,这回他报考的学校,面向全国只招收两名老生。这个男孩还知道,他口袋里的钱不多,北京火车站将是他夜宿的地方。

4年后,这个男孩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了,成了一棵好苗子,被中国京剧院一团选中。中国京剧一团是什么地方呀,大师云集。这个男孩得到众多大师的真传,从1987年开始红了起来。今天,他已经成了喜欢京剧的人们心中的明星,成了不喜欢京剧的人们眼里的名人。

他就是一站在台上,就能让人感受到堂堂之气的于魁智。

于魁智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在继承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中国第一老生”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曾说:“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

也许你会问,他是不是出身于京剧世家?

不是。他出身于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母亲是音乐教师,父亲是八级钳工。

那他怎么喜欢上京剧的呢?

开始时并不喜欢。在名师的精心培养下,13岁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受到广泛好评,才爱上了京剧。因为爱,他愿意付出,因为爱,他也有了收获。

有人说于魁智扮相好,嗓音好,天生就是一块搞京剧的料。殊不知,这世界上比他扮相好、比他音质好的人多得是。于魁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在于他的努力与付出。大学期间,到练功房,他总比别人早;一般人毕业时只学会10多部戏,他却学会了20多部。由于努力,他到中国京剧一团后,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提携。他学到的也不是京剧的皮毛,而是精髓――做人,他欣赏搭档、梅派演员李胜素“为人很低调,从不张扬,艺术上又很认真”,这也是他自己做人的标准。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可前景并不乐观,到了需要振兴、抢救、保护的地步。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倾注全部的爱,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喜欢京剧的人继续喜欢,让不了解京剧、还没有喜欢上京剧的人,了解和喜欢京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于魁智可谓是倾尽全力。除了自身对京剧艺术的不倦探索,他还注意加强宣传。每年的春节晚会他都“亮相”,让广大观众看到京剧的美。他还到大专院校去演讲和表演。他尊重观众,爱护观众,早在1990年夏天,他得知一位身患癌症的80多岁的老人临终前想见他一面,非常感动,冒着烈日,从住地魏公村骑自行车赶到老人床前。2000年于魁智到上海表演,由于发烧,嗓子哑了,但票早已售出,他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演出。嗓子不那么亮了,他就尽量做一些动作,还一再向观众表示歉意,表示今后还要来上海表演。后来他再度赴沪演出,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平时对待普通人,于魁智都没有忘记京剧面临的危机,没有忘记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光芒照人之处,让中国人为京剧感到骄傲自豪。2004年底,于魁智又做了一件事,推出了10张CD,还到一些大城市参加签售活动。他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趁着自己正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京剧艺术留下一些资料。

从1972年的京剧启蒙,到2004年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再到2005年的新编京剧《袁崇焕》,于魁智已在京剧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他取得了非常多的荣誉,曾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如今,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着。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还能走出国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