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正潮平扬帆时

2005-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13亿人口。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

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我们奋力前行。

怎样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发展的旗帜更好更高地举向未来?

面对这一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

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此作出了响亮的回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成为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人们的共同话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选择: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同样也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发展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使我们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风险;发展,使我们打开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局面。

发展,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国力的日益强盛,国民经济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我们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失业和贫困等问题。

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新压力,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究竟应该怎样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党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不仅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和“第一要务”,而且要正确认识“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003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004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004年4月至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6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四个依靠”,依靠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7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一步一步在深化。

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它在理论上既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又在实践上与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进程紧密结合,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

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催人奋进!

它表明:我们党紧紧把握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认真总结了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审视了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说,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的转变;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观念”的转变。

是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才能平稳快速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要求与合目的性要求融为一体。

人民的心愿:各地兴起深入学习扎实贯彻的新热潮

发展,没有经济增长不行,没有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行。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进步的过程。

这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科学发展观一提出,便立即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新热潮。

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抓住精髓、狠抓落实,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任务上来。

各级党委按照中央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工作,积极推动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省、区、市宣讲团赴各地区宣讲,全国的理论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学习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学习贯彻不断向纵深发展。

广东省党委中心组建立了“一把手”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领导机制,探讨出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即积累式、研讨式和整风式,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在省委书记张德江倡导下,省委中心组开办了每月一期的“学习论坛”,围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问题以及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内容,分别邀请中央、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各级党委中心组坚持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全局结合起来,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珠海提出了“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实业旺市、科教兴市、文化盛市”的新思路;湛江提出,“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梅州提出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等等。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把理论学习与深入贯彻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相结合,要与西藏发展稳定的实际相结合,要与各级党委、各级干部的中心工作、本职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到: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深入实际,狠抓落实。在自治区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在全区掀起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高潮。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下,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稳定发展的大好形势不断有新进展、新发展。

湖南省委注意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们加快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农村清洁能源、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四水流域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项目,保护基本农田等。2004年省建设占用耕地4161.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694.2公顷,实现补占平衡。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战略意义。他说,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他强调,河南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方面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二是要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三是要把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四是要把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

安徽省委在学习中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战略号召,动员和凝聚全省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崛起之路。省委书记郭金龙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更加科学地定位安徽、发展安徽,发挥安徽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科教和市场优势,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安徽正在朝着“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长江、淮河),唱响黄(山)梅(煤)戏”的目标快速发展。

浙江省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实施“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区域优势,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主动接轨“长三角”;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生态省建设;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发挥环境优势,推进软硬环境建设;发挥人文优势,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辽宁省委注意抓住民生之本,开辟社保新路,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他们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来做;把治理采煤沉陷区作为党委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一项特别任务来落实;把扶贫帮困,解决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的实际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在谈学习体会时认为,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保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他说,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根源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从而在实践中偏离和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发展陷入误区。近年来,四川省委提出了“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把抓党的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四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甘肃省委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确定了“高举发展的旗帜、高举改革的旗帜,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提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省属国有企业管理权、下放干部管理权”的举措,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甘肃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上涨较温和、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运行态势。二是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三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四是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事实说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果断、正确、有效的,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了由局部问题转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等情况的发生,保持了平衡较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在各地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不断深入。

――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在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上不断深化。

――在贯彻上日益深入。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在这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典型带动下,干部群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和生活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各地积极探索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针对性,注重时效性,采取突出重点、区分层次等措施,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广泛采取宣讲、知识竞赛、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积极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宣传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群众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之中,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之中,融入到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之中。

二是发挥党校、干校和行政学院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学习班,抓好各级党员干部的学习贯彻。基层通过党校、农民夜校、市民学校等多种途径,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三是高度重视理论科普工作,加强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进人民群众的头脑。

“开山开荒,越开越穷;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倒变富了。”一位江西农民高兴地对记者说。

曾以粪缸、染缸、酱缸、酒缸著称的绍兴,差点因“四大缸”的发展砸了老百姓的“水缸”。如今,露天酱缸、酒缸不见了,露天粪缸没有了,染缸也进行了彻底整治。在采访中,有位当地群众这样悄悄与记者耳语:科学发展观真好,就怕只学一阵子!

发展的要求:成果惠及人民大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百姓看到:在偏僻山区,在困难国企,在遇难矿工的家里,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战场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

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低保”保障金,解救在海外被绑架的人质,帮助海啸中的受难者,追讨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重奖贡献卓著的科学家;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人为本的自觉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04年,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出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把土地管理定位为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6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目光又一次聚焦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从去年的“促进农民增收”、取消农业特产税到今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农”问题再次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热点。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项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西部开发的节奏在加快,东北振兴迈开实质性步伐,中部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

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正在不断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绿色GDP,这些崭新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落脚点都在人的持续发展上。

从中央到地方,从总书记到普通百姓,大家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具有这样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空间,因而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深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发展中提出了“关爱行动”,打出“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响亮口号。福田区干部敲开了困难群众的家门,与数百家困难群众“结对子”帮扶;罗湖区财政拨款50万元,启动了“帮困扶弱基金”;南山区慰问单亲、特困母亲,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盐田区一次性为全区“低保户”安排了就业;宝安、龙岗区与劳动部门联手,通过劳动监察、群众举报、舆论监督等,解决外来工的“欠薪之苦、讨薪之难”;市公安局开展“进万家门、办万件事”活动,市文化局每年组织数百项文艺活动丰富市民和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市卫生局等单位开展的“微笑工程”让121名唇腭裂儿童成功实施了手术……

上海,中国发展的领跑城市,它的现代化决不意味“远离百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上海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原来“吃水不清、电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的棚户区,变成了环境优美的住宅区和宽阔的景观大道,人们为居而忧渐成历史;破解就业难题的百万人技能振兴计划,正在“为每一个梦想插上翅膀”;黑臭了80年的苏州河河水日趋正常,一些河段又见鱼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9.16平方米,百姓休闲锻炼有了去处。现在,上海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四化”目标,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武汉,中西部的一座璀璨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和科教中心。近年来,一系列市政工程的竣工,使得这座千年古城又赋予了现代山水园林的韵味。为改善市民生活,武汉市对东湖、月湖等27个大中型城中湖泊进行了水质净化、数百万株大苗木移栽进城、草坪面积每年扩展数百万平方米、1700多条背街小巷的泥巴路得到了硬化处理。城市每年竣工落成商品住宅楼面积都在60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住房面积接近10平方米,市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以“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为信念的先进个人和组织不断涌现,更为武汉人精神家园的建设增添了光彩。目前,武汉市近6000个“吴天祥小组”立足岗位,成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先进典型;50多个实行了“一站式”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想方设法方便市民。

山东临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1015万人,农村人口占875万。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临沂的和谐发展与持久活力。临沂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有着苍山“鲁南大菜园”、临沂“杞柳之乡”、蒙阴“中药材生产基地”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了引导和帮助农民走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从而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基地形成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群,临沂指导农民发展无公害种植、高效经济林等重点项目,并跟踪服务传经送宝。临沂正在实施的“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信贷项目,为那些想致富也有能力致富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扶持,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致富。临沂统筹城乡的发展,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结构调整到产业升级,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进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工促农、工农协调,生态治理、资源节约……

放眼祖国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在涌动,合力在形成,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时代的呼唤: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

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国对外贸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全球贸易的1%,到今天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利用外资从零起步,到今天实际吸收外资近55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可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幅员最广的发展中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很大很大;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小很小。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人均GDP依然偏低,人均资源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未有根本改变,还有3000万人需要解决温饱,2300万城镇人口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欢腾的数字、自豪的比较与理性的数字、清醒的比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铿锵有力地反复强调。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又进一步提出,从国内外形势发展看,“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既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既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令人鼓舞,又十分艰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

历史不允许我们再为盲目发展付出代价,时代不允许我们再为盲目发展重蹈覆辙!

运筹帷幄,谋求科学发展,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注重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集体领导的重要议题。

2003年3月18日以来,国务院共召开了100多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涉及我国发展、改革、稳定等方面的300多个重要议题,做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国家都围绕抓住机遇,来调整发展战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对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面对时代的艰巨任务,我们别无选择。

兴国的战略:谱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好篇章

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红线是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一提出,立刻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和谐”旋律响彻神州大地,“和谐”建设沸腾大江南北。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以发展的角度求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时代在变,形势催人。

放眼古老的国土,每一块最为活跃、每一块最富生机、每一块最有成效的地方,无不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无不印证着这一理论的正确。

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扬起科学发展的风帆,驾驶中国巨轮驶向灿烂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