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家:固守还是偏离

2005-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冉净斐 我有话说
近来,《光明日报》连续刊登数篇文章,探讨当代经济学分类和经济学家分工问题。有人主张目前应鼓励更多的经济学家从事理论研究,以使理论经济学家和政府经济学家、企业经济学家队伍“协调发展”;有人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的队伍不断壮大,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适应了实践的需要;有人主张经济学家
应努力使经济学变得“更有意思”,能为大众所理解;如此等等。这里首先涉及到:经济学家的职责和使命到底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经济学家?为什么人们会对经济学家会有如此多的争论?在此,也谈几点个人看法。

经济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人们对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但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经济学家,是指在专门从事经济规律研究或在经济研究的某一领域有一定创见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媒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人的出现,使社会的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大量的商业实践活动,也使商人迫切需要经济理论来指导,避免商业活动的失败。特别是国家出现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更加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商人就从商业实践活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以指导经济运行。例如,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就是主管该国商务的大臣,重农主义学派的代表魁奈也是主管经济的大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现象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甚至出现了原有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背离的情况,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对原有理论加以重新审视。经济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而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实践的总结,却往往落后于实践。因此,不断总结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并对原有理论中不符合实际经济运行的部分进行修正,就成为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就我国经济学家而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经济运行实践,研究在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探索把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学有机结合就是目前最为突出、关键的任务。

那么,经济学家是否有着不同的类别?如果有,又该对经济学家如何分类呢?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前文已指出,经济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其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原理,当社会交易效率极低时,经济学家之间的分工所产生的总交易费用会超过其所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选择的是全能型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社会经济运行相对简单、经济不甚发达的阶段,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往往大同小异,普遍是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这时就无所谓对经济学家进行分类。如古典时代的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在他们的著作中,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有商业贸易,又有财政金融,既有市场机制,又有宏观调控,有代表性的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然而,随着经济现象的日益复杂,每一个经济学家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经济学知识,随着社会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水平得以进一步细化,此时,就会出现专门研究某一经济领域问题的专门经济学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就开始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即在当今形势下,应该如何对经济学家进行分类?我认为,既然经济学家是研究某一经济领域问题的专门人才,因此,正确的分类应该是按照经济学家所研究的领域来对经济学家加以分类。比如对专门研究金融问题的学者,称之为金融经济学家,把研究消费问题的学者称为消费经济学家,把研究产业问题的学者称为产业经济学家,把研究计量经济学的学者称为计量经济学家,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学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家,等等。按照这样的分类,就可以很方便地区分出经济学家的类别。如罗伯特・蒙代尔作为欧元之父,我们可以把他称为金融经济学家,科斯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因此可称之为制度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主要从事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消费经济学家。国外如此,国内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我认为,把经济学家人为分为理论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的做法是不太准确的。事实上,没有理论的经济学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进入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既然经济学家是研究某一经济领域的专门人才,那么,但凡称得上经济学家的人,都应该是对某经济领域的理论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人,每一个经济学家都首先必须是理论家,只不过有的侧重于本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更侧重于研究实际问题,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和企业经济运行的结合等。

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三种研究方式并不矛盾。基础理论来源于对经济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它同样需要对丰富多彩的现实进行关注,并不断把实践上升为理论进而指导实践。把基础理论和政府的经济实践、企业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现和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科的发展。但是,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的研究,都必须是从事经济研究本身,而不是抛开经济学家的身份,直接从事实际的经济运行(比如有的经济学家从政,有的经济学家从商),那样做的话,人的角色就产生了转换,就由经济学家变为了政府官员,或者变成了企业家。角色转变后的言论,就很难保证是纯经济研究,也就难以保障是否还是以前的经济学家了。

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上对经济学家的看法和议论很多。人们对经济学家的怀疑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家的理论是否真正实现了“经世济民”这一问题上。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为什么其他学科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抛开其他因素,单就经济学家自身来讲,就有一个问题的确值得重视:即某一领域的经济学家超越了自身的研究范围,说了本应该由其他领域经济学家说的话;一些经济学家本来专长是研究产业经济问题的,非要对宏观经济运行发一通高论,或者,本来是研究金融问题的,也要对企业管理说三道四。要知道,在某一学科领域是专家,不一定在其他学科领域也都是专家。曾有这样的一些所谓经济学家,今天房地产热,便对房地产问题提出一二三四,明日证券市场红火,便发表证券运行方面的大作。时间一久,便使局外人感觉经济学家到处都在指手画脚。

记得在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马祖光的事迹时,曾有这样的镜头:一个来自外校的博士生就光电方面的问题请教马教授时,马祖光一看该博士论文的题目,就对该生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详细研究过,这样吧,我给你推荐另外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说完,就把该生推荐给了另一个对该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光电物理学家。作为光电方面的学术权威,尚且对一些光电的具体研究课题如此慎重,我们的经济学家有何理由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大放厥词呢?这一点的确应当引起深思。(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