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过20年”

2005-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唐良智 我有话说

这本书收录了东湖高新区创办20年以来的各类新闻报道代表作。抚看书稿,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创业报国的历史缩影跃然眼前,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的是,平素被人称为“不懂浪漫”的我,这时竟然想起了一首歌: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想当年,

我和我的同学们唱着这首歌从大学校园毕业。不经意间,20年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滑过。所幸的是,在祖国翻天覆地的“旧貌换新颜”中,我们在东湖高新区这片热土上没有虚度年华,我们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时代的到来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改革伟业刚刚起步,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席卷到这里。知识分子和科技事业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科技体制,将产、学、研、贸相结合,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来,成为光荣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

就以我本人来说。1986年,我刚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才3年,从上海邮科所调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当工程师。当组织上动员我到东湖小区(这是东湖高新区的前身)规划办公室工作时,我又激动又犹豫。

投身于一项全新的事业,对年轻人而言自然会激动。而那些令人犹豫的事情,今天的年轻人多半不会理解:

计划经济年代,开发区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其工作人员又是什么身份?工资收入怎么定、福利待遇怎么算?资金怎么来、相关政策界限在何处……

记得当时有位领导同志对我说:“不要想那么多,放手去干。万一失败了,大不了回学校去读研究生。”实际上,我面临的问题还不是最突出的。对于那些什么都不要,合伙筹资、白手起家办企业的同志来说,压力和挑战更大。

“背水一战”。大批知识分子从学校、院所、国有企业里走了出来,踏上创业征程。

我记得,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中央、省市的领导多次前来这里调研,他们的目光里,饱含期待与鼓励。

我记得,那时的小区规划办公室,7个人拥挤在市政府西二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办公,骑自行车在烈日下、在风雨中跑项目、要政策。

我记得,那时的科技企业的创办者们,几个人凑几千块钱起步,为了成果的转化、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销售,啃干粮、磨嘴皮、坐硬座,挑灯夜战、肩挑背扛。

我还记得,有的企业家事业尚未成功,人却倒在岗位上,永远离开了我们;有的企业家辛辛苦苦,企业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坚持下去。

我更记得,跨入新的世纪,省市决策全力筹建“武汉・中国光谷”时,科学家、企业家和高新区管理者齐心协力、抢前争先地在两个月时间里拿出了建设规划和有力措施,在全国率先树起“中国光谷”的旗帜。

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每一种经历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抚今追昔,创新和创业成就了光荣和梦想:

当年那惟一一条没有路灯的道路和荒凉的郊野,如今被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和一幢幢高楼、一片片新区取代,产业园区、商贸中心、生活家园布局合理,科技新城在充满高科技的现代气息中彰显着人气和繁华。

当年,这里只有楚天、天问公司等少数企业“鹤立鸡群”;如今,这里已涌现出烽火、长飞、凯迪、武汉NEC、华工科技、精伦、人福、三特等许多知名企业和企业家。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企业,终于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显示度:以“武汉・中国光谷”为品牌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得到广泛认可,我们拥有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和激光设备制造基地,拥有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以及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多种产业链。

当年,企业以几千元钱起步,在饱受资金瓶颈束缚的滚动发展中历尽艰辛;如今,现代股份制企业广泛吸纳着社会资金,数量令人刮目的上市公司在资金筹集方面得到了裂变式、跨越式的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在高新区先声夺人,光谷成为产业发展的资金洼地。

当年,大学和院所被“高墙深院”阻隔,互不来往。如今,“产学研一体化”大潮冲破?篱,多种资源和要素能够在这里活跃地全方位配置、交流――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发展机制。大学资源和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家的传统身份界限在日益模糊,大家都是创业者和奋斗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弄潮人。

当年,院所文化、外来文化相互割据,如今,“保护创业者、尊重纳税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理念已广为人知,在这个区域形成了以创新为灵魂、以价值实现为动力、融合优秀文化精髓的光谷文化,光谷文化也日益成为光谷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年,行政部门的角色有时像是“媒婆”,到处“捏合”;有时又像是“家长”或“管家”,板着面孔告诉大家这不能搞、那不能搞。20年过去,一个还原本位的“服务型”行政体系终于开始显露雏形,透明、效率、民主催生出“阳光下的新政”。

政通人和业兴。喜看今日江城之东南部,一座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科技新城已蔚然形成,资本、技术、项目、人才正从世界各地向这里集聚。

弹指一挥,20年很短;筚路蓝缕,20年很长。

我忽然对那句歌词有了新的感悟。为什么歌中唱“再过20年”而不是“10年”、“30年”呢?当时的理解是,再过20年就是21世纪,新的世纪肯定会更美好;现在想来,人生、事业大概是以20年长为一个阶段的:头20年只是一个身体长成期,从呱呱落地、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青年,第2个20年应该是创业发展期,第3个20年是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的阶段,第4个、第5个20年则又有新的含义……

东湖高新区已经走过了20年。“武汉・中国光谷”又将满怀豪情地迈向新的20年。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为昨天,为今天,为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