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歌曲摭谈

2005-09-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雪涛 我有话说
诗、乐、舞一体化,是中华文化滥觞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推演过程中,三者或分或合,歌曲就是诗、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歌曲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摹仿与震惊的“原始思维”,故而歌曲的节奏具有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自然运行规律相通的特点。黑格尔认为:“音乐节拍具有一种使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听
音乐时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节奏具有动感、美感,并以抑扬顿挫的间调,张弛变化的节拍,线条明晰的力度,扣人心弦的速度,色彩绚丽的旋律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在当代,歌曲成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一种文化工业的产品,这种产品以一种特殊的商品形成流向社会,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品。歌曲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对提升审美情操,提高民族素质,特别是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效用。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校园,特别是中学、大学校园,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学生们爱唱爱跳,思想活跃,他们喜欢哼唱的歌曲无疑是他们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投影。在校园内形成传唱健康歌曲、高雅歌曲的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继承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大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用直白的说教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苍白无力,甚至还会引起反感。如果顺应时尚,代之以传唱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的形式进行熏陶,则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具有传统艺术风格的歌曲应成为校园歌曲的首选。歌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世界闻名的歌曲作品无不含有民族性的特点,愈是民族性的,也愈是世界性的。因此,中国歌曲不能强搬硬套外国的东西,必须有自己的风格韵味,同时我们还要吸收外国音乐中的营养成分,运用国外音乐方面的现代技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任何一个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都脱离不了民族文化的底蕴,都不能单靠一种音乐形式,因此我们应提倡歌曲风格的多元化。陈小奇、冯晓泉等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可以说是体现民族风格的、一枝独秀的清水芙蓉。古典诗词体现了璀璨与厚重的华夏文明,凡进过学校的人都会以不同的腔调吟诵几首古典诗词,而《枫桥夜泊》正是其中一首集诗、画、情、景为一体的名篇。《涛声依旧》用这首诗的神韵,借古喻今,化雅为俗,揉进爱情的主题,采用白描的手法,熔诗情、画意、歌声、哲理为一炉,勾勒出了一幅古津、泊船、涛声、月影、伊人为一体的朦胧的水墨画卷。深沉娓婉,质朴典雅,都堪称当代歌曲精典之作。

风格多元化是歌坛繁荣的标志之一,某一艺术风格亏久必盈,盈久必亏,调节盈亏的有力杠杆之一是“怀旧”。因而在雷同过多、风格单调之时,怀旧可能成为歌吟的重要主题之一。怀旧的参照面是“今”,对比反思,值得怀念的内容可能很多很多:80年代兴起的“西北风”,可能是不满当时温软唱法充斥歌坛而对昔日刚性唱法的怀念,《小芳》可能是不满一些青年男女的朝三暮四而对“知青”年代美丽纯真的爱情的怀念,《中华民谣》可能是不满于粗制滥造的曲谱、文理不通的语句而对精美的古典诗词的怀念。有些作品不一定是怀旧,而是不满于“今”,或不满足于“今”,抑或对“今”的某些忧叹。如:《我爱你,中国》、《我们是黄河泰山》可能是不满足于太滥的缠绵之音,而唱出的雄浑豪迈之调,《十五的月亮》可能是不满足于不事“包装”的滥竽之作,而唱出的洗尽铅华、情系家园的爱情之歌,《我的中国心》、《常回家看看》可能是对“赤子之心”、“老年问题”的忧叹。

有生活就有歌声,歌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歌曲的重大教育效用,特别是对走向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效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代歌曲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和突出的流传规律,我们应深入地研究这些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倡导青年人传唱那些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的、具有民族风貌的、积极向上的、健康高雅的歌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