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院校中的一朵奇葩

2005-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静 我有话说

创办于1952年的广西民族学院,经过53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广西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的摇篮、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主要基地、展示广西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重要窗口,在广西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成为民族院校中的一朵奇葩。

特色立校

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

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综合性民族大学。这是广西民族学院办学的总体定位。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广西民族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学、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推进学科渗透,着力于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仡佬、彝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83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学校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并免费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毕业生服务于民族地区,满足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要。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了650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这些毕业生大多数回到民族地区,并成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骨干,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民族地区县(处)级干部中,毕业于该校的占近三分之一。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广西民族学院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适应性较强的新专业,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民族语文、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设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比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双语(壮、汉)专业,强化民族文化交流。目前,学校的民族学已经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设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等硕士点,壮学研究中心成为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壮族、瑶族、汉族历史文化,壮族、瑶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广西地处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和前沿地区,毗邻东南亚,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地缘优势。如何将这一地缘优势转为办学优势?学校的做法:一是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发展特色学科,打造学科品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办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专业,2000年增设了柬埔寨语专业,2004年增设缅甸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设有此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并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基地采取独特的3+1培养模式(3年在国内学习、1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开设介绍东南亚有关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学习1年或半年,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并对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国际间的学术科研活动,逐步成为广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10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点单位,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学校先后与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以来已派出留学生2000多人,招收来自22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多人,目前有在读留学生281人;先后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前来学校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不仅有力地拓展和强化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而且扩大了广西的国际影响,增进了国外有关人士对中国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了解。近年来,学校在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高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并成为这些国家高校派出留学生的首选学校。中国驻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的使领馆官员对学校与上述国家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人才兴校
教学科研结硕果

广西民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6人,其中正高职称95人,副高职称25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305人(其中博士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5%;另有在读博士生48人,在读硕士生20人。教师队伍中,有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教育部确定的高校骨干教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4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3人,广西跨世纪人才1人,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4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优秀的教师队伍,创造了学校在教学科研上的繁荣。

1999年以来,广西民族学院承担了国家级课题30项(其中,2004年7月以来就承担了9项),省部级课题128项;出版各类著作20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8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1篇(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19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96项。2004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得二等奖6项、三等奖15奖,在近日揭晓的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中,学校的《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开放式培养》、《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后发展高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研究与实践》等三个教学成果项目获二等奖,不仅实现了该校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而且获奖项目位居全国民族院校前茅。

何龙群教授的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及广西近代地方史研究,梁颖教授的宗法制度研究,范宏贵、古小松教授的东南亚研究,李富强、覃乃昌教授的壮学研究,张有隽教授的瑶族研究,徐杰舜教授的汉民族研究,周建新教授的跨境民族研究,覃国生、韦茂繁、韦达、韦树关教授的民族语言研究,农学冠、容本镇教授的民族文学研究,刘德琼、刘靖南教授的民族体育研究等等,一系列学术研究在国内享有知名度,使学校成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欧业林教授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冠名的“O―SYSTEM”,被国际上誉为在调和态射研究领域与英国数学家伍德、法国数学家巴尔德齐名的三个当然权威;刘焕文教授在多元样条函数理论、线性与非线性海洋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成绩显著。如在壮学和瑶学研究方面,学校与美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十分密切,多次联合进行田野考察和民族比较研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承担《泰语与南壮语言比较研究》、《壮老族源关系》、《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研究》等多项研究项目,出版了《泰国瑶族考察》、《壮(德保)泰词典》等一批专著,发表了《壮、傣、泰族溯源与迁徙》、《壮泰习俗文化比较》、《壮语老语异同之我见》等大量论文,为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及国际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范宏贵、徐杰舜、欧业林、刘焕文等教授多次应邀到国外知名大学讲学和合作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新兴学科的研究颇具特色和影响。孟锐奇、张茂林、姚兴东、刘红全、何秀苗等博士搭建了生物制药研究的新平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袁鼎生教授出版了专著《审美生态学》、《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黄秉生教授等出版了《生态审美学》、《民族生态审美学》,发表了壮族生态美学系列论文;张泽忠、朱慧珍教授出版了《侗族生态文化审美研究》。他们从逻辑、历史、应用三个维度构建了生态美学新学科,整体上居前沿地位。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中国期刊方阵之列,在CSSCI中排名第35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16位,2003年曾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高校的学报中只有7家获此奖励,2004年人类学栏目成为教育部确定的首批高校学报名栏。

百花齐放
莘莘学子共辉煌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所学校质量高低的试金石。在深厚的人文底蕴的积淀下,在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在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中,广西民族学院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不断完善自己,在校园这一方净土里百花齐放。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到区内壮乡瑶寨进行田野考察活动,写出了高质量的田野调查报告,出版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民族研究调查著作。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组建的电子设计竞赛队伍,参加全国、全区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次取得广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组建的数学建模参赛队,参加全国、全区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多次获得了广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等。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的学生参加广西高校首届化学化工实验操作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近年来,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共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

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基础更扎实,综合素质更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1999年以来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共有4人获特等奖、14人获一等奖、40人获二等奖、52人获三等奖;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学校代表队共有2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了大量作品,公开出版了《燃烧的向日葵》、《时代足音》、《闪光足迹》、《相思湖文龙》等一批文学作品集、调查报告集。半个世纪以来,从该校走出了大批作家、诗人、评论家,形成了令文坛瞩目的“相思湖作家群”,被誉为“文学桂军”的生力军之一。

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各类奖学金获得者。1999年以来,有2人获全国建昊奖学金;有4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有86人被评为自治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有16个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集体;获学术科研奖728人,获单项奖学金2964人。2004年4月30日,在联合国世界科教文组织越南协会举办的“和平之城――河内千年文化国际征文比赛”上,外国语学院2001级越南语专业学生覃丽芳的越南语征文《越南的河内,世界的河内》一举夺得一等奖。2005年5月,舞蹈《追日》获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普通组二等奖,小组唱《弹起天琴唱壮歌》获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二等奖。学生积极要求进步,争取加入党组织,踊跃报名参加业余党校学习,已蔚然成风,在校本科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占学生总数8.5%。参加各种学生学术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众多,勤奋成才、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

由于办学成果突出,广西民族学院199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授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先后2次获国务院、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多次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网大公布的中国大学排名榜上,社会科学学科530所大学该校排在132位,自然科学学科510所大学,该校排在281位。

巍巍学府,世纪承传,具有骄傲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广西民族学院,如今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广西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大力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别是南宁市被确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博览会的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需要大量通晓东盟国家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而广西民族学院无论在民族人才的培养还是在东盟人才的培养上都具有了深厚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她将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向着建设学科门类更齐全、水平更高的综合性大学而阔步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