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农民摆脱文化贫困

2005-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陈祥胜、郭子建 我有话说
9月20日至22日,广东省湛江市举办了一个乡土味十足的首届红土文化艺术节。3000名民间艺人和演出群众展示了自己的绝活,举行了大巡游:人龙舞、草龙舞、网龙舞、火龙舞、舞狮、舞貔貅、舞鹰雄,八音、十番、花灯……广大市民沿街观赏,赞叹不已。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说,湛江市通过开展“三文”活动,即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
文化室、举办农村文化节活动,探索出一条农村先进文化内生之路。

“乡村文化铺仔”与城镇图书馆同样重要

湛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碧泉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自然村,而不单是乡镇。因为大多数农民不太可能有时间特意到几里地甚至几十里地远的乡镇图书室去看书。

湛江市从市辖1.3万多个村庄中筛选出40个村庄为试点,创建特色文化村。目前已挂牌的“特色文化试点村”有208个。该市在每个特色文化村都建有文化铺仔,即:在不增加村民负担的前提下,在每个自然村建一个便民读书室,对有条件的村庄还配套建成了电教室、戏场和球场、宣传栏和阅报栏。文化铺仔里的书籍都是易于农民阅读的实用性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传统节日的“旧瓶”装上先进文化的“新酒”

湛江市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农村文化节活动。该市以自然村、行政村或镇为单位,利用传统节日的“旧瓶”,装上先进文化的“新酒”。光是今年春节期间,就有1000多个村庄的百万农民自发举办了各类文化节。湛江民间艺术在原来农民喜闻乐见的如飘色、花灯、民歌、地方戏、舞狮等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革命歌曲、诗歌朗诵、戏剧小品等新内容。民间艺术队带来了内容健康向上的节目,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景象。

通过办各种文化节,许多农民提高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他们制订了保护文物的村规民约,使一批文物古迹如名人故居、古书院、古戏台、古民居等得到修缮保护。雷州石狗还被文化部列为全国18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不增加农民负担反而增加收入

“三文”活动直接拉动了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目前湛江较为盛行的民间艺术有30多种,拥有醒狮队1000多支,业余雷剧团300多个。这些团体和文化活动催生了专门制作演出服装道具的“道具村”、为文化节活动搭建戏台的“搭楼村”,初步形成了从服装、道具、舞台搭建到表演的产业链和文化节日经济,解决了数以十万计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文”活动使一批民间艺术珍品重焕光彩,并形成品牌。如湛江吴川市梅岭的“陶鼓舞”,在失传50多年后重新登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赤坎区调顺岛的“草龙”艺术活动也已失传了60多年,今年元宵节再现风采。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提到的“天下四绝”(即雷州换鼓、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广德埋藏)之首的“雷州换鼓”,是雷州原始居民形成的民间习俗,在此次红土艺术节上首次亮相表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