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光斗:心里装着一个“水”字

2005-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文斌 我有话说

张光斗191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江苏常熟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5年清华公费留美。193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又获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作博士研究生。

张光斗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著名科学家、工程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设计等工作。解放前负责设计的桃花溪和下清渊硐等水电站,是我国最早自己设计施工的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指导官厅水库等设计;负责设计人民胜利渠进水闸、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等工程;并参加了荆江分洪闸、三门峡工程、丹江口工程、葛洲坝工程、二滩水电站、隔河岩水利站、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对这些工程中的关键性工程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为国家主审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初步设计,并任两工程截流前验收组组长。在科研方面,曾提出新安江水电站、丰满水电站等水力学模型试验报告和流溪河拱坝、响洪甸拱坝等结构模型试验报告。曾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葛洲坝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院科技成就奖。

主要的专著有《水工建筑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论文集》等。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利水电建设人才。

2002年6月,年届90岁的张光斗院士获得了光华工程科技奖。那时,记者参与了对张院士的采访报道。如今,3年多时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与他会面时,发现他的身体竟仍然那么健康,思维仍然那么敏捷,似乎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就连那“倔犟”的性格也还依然如故。

也许是由于张光斗院士在一生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探讨、争论与坚持的缘故,所以他成了水利工程学界有名的“倔老头”。

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最为关心的是两件事:防洪与水资源利用。他说,在防洪问题上,我们现在到了转变观念的时候了。过去,人们认为人定胜天,认为什么洪水都可以控制。事实上,我们只能抵御一般洪水,对特大洪水无能为力。因此,我们要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制订出新的防洪标准。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他极力呼吁制定《水权法》和《节水法》。他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节约水资源成了当务之急,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应当如何分配,怎样节约,必须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他的这些意见,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似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当话题转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时候,张老突然变得激动起来。他说,我国有4.4亿千瓦水力资源,现在只开发了1亿千瓦,潜力还非常大,应当加紧开发才是。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水利工程会影响环境,因而不主张建设水利工程。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记者问道。

“那是受了美国人的蛊惑。”张老肯定地回答,“美国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既不缺水,也不缺电,因此反过来大谈环境问题,那是很自然的。我们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能跟着他们转。”张老还解释说,建大坝、修水库当然会有一定的淹没损失,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还可能威胁到某种鱼类的生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水库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一种鱼类消亡,也可能伴随着新的鱼类诞生,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接着,张老讲述了这么一件往事:有一次,他到美国洛杉矶访问,与加州理工大学一位环境学者交谈,那位学者就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反对建设水利工程。张老听了,毫不客气地反驳说:“您所在的洛杉矶是一个干旱地区,很缺水,可是您现在却有水有电,生活得很舒适。水从哪里来?还不是通过水利工程从科罗拉多引来的吗?如果没有水利工程,没有大坝和水库,您现在的日子就不可想像了。而您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居然反对建设水利工程,令人难以理解。实际上,没有水就没有环境,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席话,说得那位学者无言以对。

听了这则故事,你在领教了张老“倔犟”的同时,不由得会联想到他对事业的执着与坚持。在他身上,“倔犟”与“敬业”也许本来就是同义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