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安工业学院彰显办学特色

2005-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宣 我有话说
近年来,西安工业学院全面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职能,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精心凝练学科方向,努力提高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创新历程。

“顶层设计”凸现办学新理念

一所大学的特色,赖以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

优化融合,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它既是办学思想、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和办学环境的特殊表现形态,也是引领学校改革稳定发展的指南。西安工业学院创办于1955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深刻领悟现代大学之内涵、敏锐洞彻办学特色之要义,并总结出自身“办学特色”的基本要素和内容。之后,形成了“顶层设计”――《西安工业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及教学工作基本原则》,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法办学;以教学为中心;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和产学研联合两项发展战略;完成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双重任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以工为主,理工文商相结合,突出制造技术”作为办学特色;将“在层次结构上,以本科教育为主;在学科内涵上,以突出特色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以夯实基础为主;在教学效果上,以培养能力为主”作为教学工作基本原则。之后,修订了《工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培养目标中强调“毕业生主要到工业制造领域从事第一线的设计与制造、运行与检测、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在基本要求中强调“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及工艺操作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一线工作的科学研究、专门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

学校前瞻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相继确定、完善了“发展定位”、“教育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并始终坚持“立足陕西,服务于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工为主,理工文商协调发展,突出制造技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

今年,学校又颁行了《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纲要》。重点搞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特色工作规划;建设学校教学实验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施教学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工程、名牌专业工程、重大教学成果培育工程、内部教学质量控制工程、大学生理想信念工程、综合素质和优良学风工程、以招生就业为核心的窗口工程。从而推动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影响较大、特色鲜明、多科性教学科研型大学。

“培养模式”对接社会新需求

西安工业学院的“顶层设计”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融会贯通,有机结合。1998年,构建了以“拓宽专业、夯实基础、增强能力、体现特色”为目标的“2+1+1”培养模式。即:将所有工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规划为理论、实践两大方面和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五个模块。前两年全校工学学生统一接受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三个模块的共同教育,第三年接受学科基础教育,第四年接受专业教育。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可选择专业,每个模块中均有技能证书学分的要求。这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打破了系内专业之间和各工科系之间的壁垒,全面拓展、夯实了学生通识教育的基础,提高了培养质量。“2+1+1”培养模式,获兵器工业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学校在认真总结“2+1+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特色更加鲜明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基础,娴熟的动手能力,适应竞争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为“3+3+2”,即:学生在校1―3学期为“公共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体现“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教学上突出外语、计算机能力、数理基础、人文基础和综合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突出训练工程化。4―6学期为“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体现“深厚的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7―8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体现“娴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竞争的综合素质”。在第7学期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第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学校把突出办学特色体现在不断强化教育教学质量上,强力唱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质量是教师的名片”,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注重质量监控入手,保证教学秩序平稳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着力强化课群建设,构建了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校级重点课群,从课群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并对校级重点课群重点投入和建设。建成了校级精品课15门,其中5门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数名教师进入“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行列。“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学校以“实验综合化,训练工程化”为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设立独立实验课为特色,加强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把技能学分(基本技能学分和特长技能学分)纳入培养计划。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合作和引进,建成现代通信工程实验室,配备了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可使学生得到接近真实的技能训练的主流设备。建成了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光电薄膜与光电研发服务中心、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陕西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兵器工业精密设备维修与检测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学校一贯重视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由校级教学督导团、教务部门教学质量监控科和院系督导组组成的教学督导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校级评教、院系级评教和学生评教三个层面。本着“督导结合,以导为主,当好参谋”的原则,各负其责,分类指导。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部门、个人目标责任考核紧密挂钩。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2001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2003年获批为世界银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2年,在陕西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厅厅长在主报告中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给予较高评价。

教育部专家组曾经这样评价:“西安工业学院较早研究了办学指导思想,在学校定位、学科结构、学历层次、服务面向培养目标等方面思路清晰,逐步形成全校共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收到一定成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来校视察时勉励要“坚持特色,奋发争先”。

学科建设优势突出社会新需求

学校的特色在学科,学科的特色在优势。西安工业学院将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学校各种资源配置的基本结构,在学科建设中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变化整合各种资源。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带动多学科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做到梯队、方向、任务、基地四位一体,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定方向,以方向组梯队,以梯队揽任务,以任务促基地,最终以梯队、任务、基地促教学,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学校注重学术队伍建设,组建了学科带头人、首席主讲教师和实验骨干教师三大系列学术梯队,形成了以中外著名院士、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全国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为代表的老中青结合、富有创造力的专兼职学术队伍。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近三年自筹学科建设经费总额超过4000万元。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日元贷款、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建设专项经费等总投入超过3000万元。

学科建设工作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光学薄膜与光电器件、光学制造与检测、靶场测试、特种加工、数控检测、功能与复合材料等学科方向为重点的学科群。同时,在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对学科开展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学科,制定重点学科建设的配套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实行动态管理与评估,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科学,促进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建成了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光电薄膜与光电器件、超精密加工与检测、特种加工、功能与复合材料、自动控制、兵器信息等学科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科技成果,对经济建设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校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自90年代起,在国家引智项目和国防科工委对俄引进项目支持下,通过与国外大学的项目引进、合作研究、人才培养,促进了光学工程学科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国际合作的“脉冲等离子体薄膜沉积设备与工艺”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陕西省政府与白俄罗斯政府签署建立“中白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协议,将中心设立在西安工业学院。

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光学工程”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特色鲜明

西安工业学院于198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学科门类。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督导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自评工作制度化,坚持每两年进行一次校级的重点学科评估检查。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开题报告、撰写质量和规范性以及论文答辩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每年有20%的硕士学位论文被随机抽取送往2位校外同行专家盲审,成绩全部合格,子项为A、B级的近90%。

学校突出自身的服务面向,积极探索与实践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行校校联合、校所联合、校院联合办学。相继与西安地区兵器工业集团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自1996年起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联合为西安地区的兵工企业、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硕士,为兵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学校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国家及省里多次组织的课程统考、实验室建设评估验收中成绩优异。199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陕西省“21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计划项目”中,主持3项,协作1项。在全省硕士生英语课程质量检测中,学校研究生平均分数、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成绩。在陕西省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学校研究生获第一名。应届硕士生约有40%考取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36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3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