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雁高飞头雁领

2005-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顾玲 我有话说
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100米的完科大草原上,牧民群众的“主心骨”、优秀共产党员德才加的事迹家喻户晓。这位有着近30年军龄的上校军官,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职位,回到偏僻落后的家乡,带领群众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上校军官的无悔选择

在回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完科村之前,德才加先后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军分区及玛沁县人民武装部的多个岗位上勤奋工作,199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1994年,在他的事业处于鼎盛之时,部队精简调整。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转业,继续在地方正处级岗位上工作;二是复员还乡,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德才加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后者,就意味着要一辈子呆在偏僻落后、生他养他的青藏高原腹地,继续吃苦受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老伴曾埋怨和责备他:“你我回去无所谓,可是,子女就得跟你一辈子在草原上受苦啊。”可他说:“我是完科草原上一个贫困家庭的放羊娃,是草原人民养育了我,我要回到那里,报答党的恩情和生我养我的草原,与家乡人民一起改变贫穷。”

1994年,德才加举家搬迁,回到了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这时,完科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已经去世一年了,村里没人挑大梁,党支部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党员们盼着有一个领头人,牧民们也盼着有一个好班子。1995年春天,德才加带着组织、乡亲的信任、重托和期望,挑起了完科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牧民群众的“领头雁”

德才加所在的同德县完科村,是一个纯藏族村。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牧民群众长期靠放牧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德才加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就召集村党员大会讨论了在村里办砖厂的事。德才加说:“办,砖厂一定要办!一旦办砸了,我算头一份责任。”

话是说了出来,可办砖厂所需的100万元资金到哪里去找?德才加把自己的15万元复员费交到村上后,就和一个村干部挖了5麻袋当地的土,去了邻县的砖厂烧砖。他们连夜守候在砖窑边上,把刚烧出的砖拿到青海省质检站鉴定。鉴定结果:土质符合标准,可以办砖厂。

这一纸文书让德才加兴奋不已。尔后,他马不停蹄地先后10次到县上、州上、省上争取经费,还在同德县搞了论证会,专门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最终,青海省民委和乡镇企业局联合给完科村下拨了60万元贴息贷款。

60万元加上自己的15万元,离办厂的经费还差20多万元。正在他犯难之际,村委会主任把20万元现款交到了他手上。原来村民听说德才加把自己的复员费都垫进去时,深受感动,便自发集资。他们有的卖了牛羊,有的捐出了仅有的一点积蓄。当德才加看着一大包皱巴巴、有的还是零零碎碎的角票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经过德才加和村民们的不懈努力,砖厂的规模日益扩大,年生产能力从1995年的38万块增加到现在的700万块,年总收入也由原来的9万元上升到175万元,纯收入达30多万元。去年,砖厂不仅全部收回投资,还清了贷款和集资款,还为村里积累了几十万元资金。

完科草原上的青杨

从1995年到2004年的9年里,德才加带领村民运用积累的资金,以砖厂为龙头,大搞基础建设。在他的带领下,村上先后投资兴建了2个年育肥能力800只的牛羊育肥场;2000多亩农田,由集体投资经营,实行机械化耕作,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建设草场围栏9.9万亩,发展畜棚34座,扶持牛羊育肥户和温室种菜户。到去年底,牧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600多元,达到了1779元。

如今,完科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修建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藏族牧民的生活如蜜一样甘甜。在牧民们心中,德才加就是完科草原上的一棵默默挺立的青杨,也是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的领头雁。

前两年,德才加因为身体原因让贤当了副书记,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为牧民群众谋幸福。有人问德才加:“和你一同入伍的战友,在部队工作的都已成为师职领导干部,转业到地方的,有的是地处级领导干部,有的在大城市,而你依然在草原上过着清贫的日子,你悔不悔?”德才加沉默了半晌说:“说实在的,就我个人和家庭而言,损失确实不小,医疗没有保障,3个孩子只有一个是合同工,另外两个工作没着落,老伴身体也不好。但是想到我们完科村牧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得到改善,我也感到欣慰了。既然走上了这条道,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据新华社西宁10月1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