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六凌云去 飞仙踏月还

2005-10-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特约记者 王艳梅 我有话说

质量,成功的保证

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凝聚着一个团队无私奉献的心血。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

记者(以下简

称“记”):你是新上任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总指挥,能不能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张育林(以下简称“张”):从组织发射工作来讲,我还是一个新兵;但是,我对载人航天并不陌生。我在大学学的是火箭,曾主持完成了国内第一强流量液体火箭发动机、CZ-2F运载火箭爆炸特性、逃逸飞行仿真系统、微小卫星新概念研究等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后,我与其他同事一道做过大量试验。

记:酒泉卫星发射场系统在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张: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载人发射场采用两个垂直总装工位和一个发射工位合成的全新发射方式,可以同时测试一发、发射一发,最大限度地改善了飞船、火箭的测试检查环境,优化了发射程序。我们采用的“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和航天员应急救生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参试人员的自身安全系数,能够充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记:与“神五”相比,“神舟”六号任务中,发射场系统有什么新变化?

张:针对“神舟”六号2人多天的飞行任务,发射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新增加了部分测量设备,并首次启动了副着陆场。这次任务火箭和飞船的技术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射场的测试项目也随之大大增加。像长征二号F火箭这次新增了“图像测量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可实时传输火箭的分离动作。为了把这些图像清晰接收下来供地面人员分析决策,发射场对遥测车进行了改造,还增加了信号的转发、传输和图像的复原设备,加之原有的光学设备,实现了图像获取的“双保险”,确保火箭起飞后将助推器、抛逃逸塔、整流罩、一二级分离等关键动作全部拍摄下来。

记: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发射场系统在把好产品质量关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张:经过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考核与检验,发射场形成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在“神六”任务中,我们把质量和安全要求细化到试验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部位,全面实现了表格化管理。产品进场前,我们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检测和联调联试,查找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任务过程中,加大经常性技术安全检查的力度。在重大试验项目前,严格落实复查、确认、签字制度,把好状态检查关、按规程操作关,保持正规有序的试验秩序。到关键阶段,质量控制小组都要组织质量评审,一致通过后才决定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自飞船进场至发射,发射场组织召开和参加的正式质量评审会就有12次。各大系统拿着“放大镜”找问题,把可能影响成败的隐患消灭得干干净净。

(图为张桐胜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