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2005-1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宏超 我有话说
蔡元培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一生以此劝导国人,虽屡有挫折,但终身不渝。他对于美育的译介和呼吁,包含着他对于国家危亡、文化没落进行挽救的努力,有着深刻的创见和持久的影响力。陈望道先生在《美学纲要》一书中对此总结道:“美学底历史很短,不过才产生了一百多年;中国之有美学,实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中国
人素讲智、德、体三育;近人更倡群育、美育,而并称为五育。美育即蔡元培先生所主倡。”

蔡元培对自己首倡“美育”颇为得意。他写道:“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sthetische 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在古代说音乐的,说文学的,说书画的,都说他们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义,不过范围较小,教育家亦未曾作普及的计划。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着手于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在“五四”激荡的社会风潮中,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提醒人们“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在革命时代提倡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画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这种提法,在当时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

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倡导,出于两方面的基本考虑。其一,蔡元培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把近代西方文化概括为“科学”和“美术”(即“美学”)。比如,他在1917年1月1日发表的著名演说《我之欧战观》中,把欧洲诸强强盛之原因归结为“科学”与“美术”之发达。他对于科学在当时世界中的统治地位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当今为“科学万能时代”。他一直把科学的推广、教育作为重要的目标。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科学作用的局限性,指出为文化的健全发展,在提倡科学的同时,必须提倡“美术”。其二,源于蔡元培的教育救国理念。蔡元培认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倡导,并不只是从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他着眼的其实是更为根本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拯救之道。在他看来,这是扭转中国贫弱受欺现状的道路之一。

蔡元培对美育思想曾有详尽的论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他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实体界。在他看来,新教育方针中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是属于现象界的教育,目的是满足于政治上的要求。但“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人而仅仅以临死消灭之幸福为鹄的,则所谓人生者有何等价值乎?”人不能仅仅去追求现象界的相对和短暂的价值,应该从现象界达及实体界,追求超越性的价值。他认为,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是由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包含有多个部分,不可能每一部分都有这种跨越现象和实体世界的能力(如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对两个世界的连接,实依靠于美育。美育即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而美感何以有此功能呢?这是由美感的特点决定的。在这里,蔡元培再一次借用了康德的说法,认为美感有四个特点:超脱、普遍、有则、必然。他认为,人类共同之最高目的,不外乎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最大阻力,是人的专己性。而美感具有超脱和普遍的特性,实为专己性之良药。“人既脱落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至此,蔡元培揭示出了美育的最终价值,我们也由此清楚了他大力提倡美育的良苦用心。

从思想来源上说,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美育》)蔡元培对西学深有造诣,又对传统学术有精深理解,使得他的美育概念并非仅是西方术语的简单译介,他在完成这一命题的同时,也在联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

方文化的尝试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造成了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一思潮对中国思想家提出了两项无法调和的要求:“它既应对中国的过去怀有特殊的同情,但同时又必须以一种客观的批判态度反省中国的过去。能满足这两项要求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将西方和中国所能提供的精华结合起来。”蔡元培就是能够“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的中国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美育思想就是这种结合的主要表现。

美育在1912年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被定为基本教育方针。之后,虽然被1912年的临时教育会议和1915年袁世凯的“特定教育纲要”所取消,但美育在人们思想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