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生永念一恩师

2005-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占荣 我有话说
人生路漫漫。唯有恩师情难忘。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培养我成长。他们或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或爱生如子,甘为人梯。他们用知识的涓涓细流汇成的小河,送我走向成功的彼岸,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改变了我的命运。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赵逵夫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一位。

1982年9月,我考入西北师大中文

系,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走进了一位衣着朴素,脸色微红、圆脸且戴眼镜、走路挺精神的老师。他就是赵逵夫。从此后,我们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师生情。赵老师先后给我们讲授古代文选、古典文学、楚辞研究等课程。我觉得赵老师的古典文学根底很深,学问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有时引经据典,赞名家学说;有时评他人看法,中肯有力;有时博采众长,独抒己见。听赵老师上课,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深”、“活”。课堂上,围绕中心,天文地理、神话民俗、诗词典故、无所不包。一节课上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数家学说的利弊得失,那滔滔不绝的考证,那独到新颖的观点,那开阔的思路,怎一个“活”字概括?听老师的课,我觉得在人生道路上能碰上像赵老师这样的名师指路,是人生之大幸!听赵老师的课,此生足矣!

听赵老师上课,给我感受最大的是古典文学的魅力。赵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是他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文学的神圣殿堂,使我们沐浴在《诗经》、《楚辞》的圣洁的雨露之中;徜徉在古诗词文章的海洋里。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揭露,遂成我人生的责任。听赵老师讲课,我时时感到自己的渺小,事事感到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性,处处留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到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给我们讲《离骚》的情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听着这些名诗,想着它的含义,我觉得,这既是屈原的自励自勉。又是赵老师为人为师的精神写照,更是他对学子的殷切期望,听赵老师的讲课,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赵老师不仅学问渊博,品德高尚,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很关心。他是我们在大学四年里见得最多、最熟悉的一位恩师,他是最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的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大学里的老师,除上课外,很少能见到他们,而赵老师例外。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路上,或在宿舍里。都能看到他辅导学生的身影,都能听到他关心学生生活的话语。他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并多次征求学生意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我们的学习。因此,我们十分尊敬赵老师。

人生如梦,一别恩师十八载。自我毕业后,恩师潜心研究学问,遂成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诗经》、《楚辞》研究专家。甘肃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在《古典文学》杂志(后改名为《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多篇。其间,我于1997年9月教师节在省幼师见过恩师一面。那时的恩师虽头发毕白,但风采依旧。我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与赵老师的精心培养和他人格力量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难忘恩师一辈情啊!

当年20多岁的学生,如今已迈入不惑之年;当年正值年富力强、不惑之年的赵老师,如今已愈六旬了。愿我的恩师事业上建树多多,万事如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