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是我心永远的牵挂”

2005-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 我有话说

陈本显

初见陈本显先生,一股敬意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并非缘于陈先生是耶鲁大学高材生,也不是缘于对他商旅历程的叹服,而是缘于他那句至情至性的心语:“教育是我心永远的牵挂”,更感怀于他朴实心愿背后几多壮美的人生篇章。

三尺讲台上壮志酬国

出生于福建晋江金井的陈本显两岁多就被日寇燃起的侵华战火逼走菲岛,而原以为可在千岛之国安然求学的他在上小学的第一天就被老师告知因日军占领马尼拉,学校被迫停课关闭,但这一切并未能阻挡住他那强烈的求知欲和报国心。

1962年,陈本显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化工专业,两年后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学术上有所造诣,毕业后便被美国雷贝公司研究中心聘用为研究员。然而,六年后,陈先生本着“菲律宾更需要我这样的专业人员”的念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拒绝了老板的再三挽留,携妻带子回到千岛。白天在当地一家著名的国际化工公司任职,晚上为母校马波亚技工学院担任讲师,教授化学工程学,十一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授业解惑,当他依依惜别三尺讲台时,将十一年的教学薪水全数捐献给母校作为奖学金以资助鼓励那些投身于化工事业的有志青年。功成名就后,陈先生在马波亚技工学院捐资设立以他恩师名字命名的“优秀教授奖金”以奖励该院教有所为的化工专业教师。

振兴“华教”,薪传文化

1973年,陈本显创立了北方化工公司,专门从事化工原料贸易。一年后,该公司便跻身于全菲1000家大公司之列,现在则发展为菲国最大的化工原材料进出口商之一。事业有成的陈先生没有忘记回馈母校――菲律宾侨中学(原华侨中学)。1986-1990年担任该校校友会理事长期间,曾发动全体校友完成投资4400万比索(约200万美元)的新校建设工程,发动校友捐资募集2000万比索建立教工福利基金会,此外他还于1988年侨中校庆65周年时亲自主持督导大型歌舞剧《侨中颂》的演出,该演出被评为当年华社十大新闻之一,轰动一时。

在菲律宾汉语教育处于危难之际,陈本显将自己那份悠悠的乡愁、浓浓的乡恋以及深刻的社会理想和愿望化为拯救汉语教育的勃勃激情。他仔细分析菲律宾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三百多年的西班牙殖民文化虽然深深烙印在菲律宾民族的身心之上,但美西战争后美国殖民文化又迅速侵蚀着菲社会主流文化并逐步蚕食了西班牙的影响,而今,菲华人在菲律宾的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华人和菲律宾人和睦相处,就应该让更多的菲律宾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因此,推广华文教育和文化势在必行。1991年陈先生积极联络菲华社会教育界的热心人士,倡议组建“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现名为“菲律宾华教中心”),担纲发展当地汉语教学,研究菲律宾华人文化,沟通联络祖籍国相关文化机构的重任,使中华文化之火能在菲岛绵绵不息。陈先生捐巨资作为“华教中心”的初步活动经费,他的义举感动并带动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为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当地的汉语教育伸出援助之手。菲华社一位隐姓埋名的“老华人”通过商报总编于长庚捐献100万比索作为创设该“中心”的基金,并积极呼吁全社会群策群力振兴汉语教育。该“中心”成立至今,经常举办教育座谈会、教学讲习会、出版《华文教育》月刊,与中国合作培训汉语教师等活动,在推动和发展菲律宾汉语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布德兴惠,捐资教育

陈本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乡情依旧。1983年,在商业领域功成名就的陈先生携妻儿老小回到阔别46年之久的故国热土。在参观集美大学时,华侨陈嘉庚先生的至理名言“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我慷慨捐去”深深震撼了陈本显,他并为嘉庚老先生捐资教育的明智所折服。站在陈嘉庚塑像前久久不愿离去的陈先生随即立下了追随先贤的宏愿,他深情地对陪同的父亲说:“我们也应像嘉庚先生那样,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贡献。”陈本显深明教育强则民族兴的道理,分别在家乡福建晋江金井镇独资捐建中小学教学楼各一座,而后,因出生地的村庄没有设立学校,为开蒙顽童,创办一所幼儿园,并每年赞助幼儿园的一切经费。陈本显还与其他10位华侨为泉州华侨大学捐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多功能教学大楼,大大改善了该校的教学设施。这一座座教学楼无不凝聚着海外赤子兴学育才的满腔热忱。

采访完毕,陈先生那句“教育是我心永远的牵挂”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教育撩拨的不仅是海外游子的赤忱,牵动的应是更多国人的心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