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科专家畅谈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5-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李瑞英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李瑞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在社会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在今天由中国社科院于京召开的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来自社科界的数

十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交流了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冷溶指出,“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把“计划”改为“规划”,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两个具体指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深化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努力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李崇富说,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和红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需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以及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

哲学家李景源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与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关于历史主体的表述。

经济学家王振中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内涵。长期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GDP的增长。

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增长概念的局限性,提出发展的概念,即强调GDP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结构转变;8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90年代,注重研究“绿色GDP”,关注经济增长造成的外部副效应。现在,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

社会学家李汉林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调社会整合。发展的过程是利益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的过程,没有分化就不会有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利益分化加剧,则会造成社会的紧张与冲突,从而不利于发展。只有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整合,让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起点上的主旋律,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东欧中亚问题研究专家邢广程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汲取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它表明,我们党在着眼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也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待这一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环境,而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我国的国际战略上看,也是和平的发展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