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外贸顺差置于科学视野

2005-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海关总署公布数字令专家喜忧参半

10月11日,海关总署公布的一组数字,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0245.1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提前2个月突破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7%。统计公报还特别指出:1至9月我国已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83.3亿美

元。

就在以上数字发布前数天,国家权威机构已组织专家综合前三季度情况做出了一项预计:我国全年进出口将增长22%~25%,达到14000亿美元左右,比2004年增加2500亿美元左右。而进出口顺差将超过900亿美元――专家说,该指标已注定是一项历史新高。

有国际人士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最大的亮点当数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增长的过程中,贸易差额的演变是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戏剧性主题。1980年~1989年间,除1982、1983两年外,其余各年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均为逆差。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逆差外,其余各年中国商品贸易均为顺差。也就是说,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拥有11个贸易顺差年,而2005年将形成中国贸易顺差新的高峰。考察世界贸易史,以上现象实属罕见。

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为资本、外汇“双缺口”而苦恼不已时,当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在为贸易逆差而时常怨天尤人时,中国通过对国际市场艰难而勇敢的开拓不仅赢得了贸易顺差,而且借助高额贸易顺差挣脱了“双缺口”对经济增长的束缚,由此积累的外汇储备又为中国铸造了一面抵御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攻击的坚固盾牌。中国贸易顺差可谓来之不易且居功至伟。难怪当海关总署10月11日公布巨大顺差数字后有不少人通过网络“奔走相告”,热情传递着这个“丰收的喜讯”。

然而,外贸界专业人士对这一讯息却保持了高度的审慎,专家的评价大多是“有喜有忧”。

顺差在握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有权威机构专家最近专门撰文提示: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进度推算,我全年贸易顺差过900亿美元,将超过我国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1倍多,顺差占外贸总额比重将超过5%左右,而2004年这个比重仅为2.8%。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响。

据分析,贸易顺差过大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一是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其次,虽然增加了外汇储备,但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第三,持续高额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又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四,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关于贸易顺差引发贸易争端,有关专家强调:在中国外贸崛起的过程中,贸易摩擦虽然不可避免,但毕竟过多的贸易摩擦会给我们带来损失。从1995年WTO成立至今年8月底,国外共发起726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

所以,面对顺差,面对“丰收的喜讯”,有关专家在综述我国外贸整体形势时,慎重地使用了“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这样的词句。

“顺差好逆差坏”观点不是科学发展观

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但是日本经济可谓长期低迷,而美国经济却表现甚佳。日本每年对美国有800多亿美元的顺差,但1991年到1999年日本经济没有超过1.8%的增长速度,而同期美国经济平均增长了3.7%。我国的传统贸易观念也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认为出口是为了创汇,顺差是好事,逆差是坏事。这一观念长期主导着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实践。从实践上看,偏重出口的出口加工型政策导向于上世纪90年代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分析过去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人们已经发现,并非单纯是出口,而是出口与进口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在某种条件下,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甚至比出口还大。专家甚至举例指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顺差较小的年份。

专家指出,正像长期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处,贸易逆差的结果也并非都是坏处。比如,适当逆差有利于缓解短期贸易纠纷,有助于贸易长期稳定增长;其次,逆差实际上等于投资购买生产性的设备,只要投资项目选择得当,既可补充国内一些短缺的原材料、设备,还能很快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以及增加经济总量;第三,逆差能减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缓资本净流入的速度;第四,短期的贸易逆差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正是基于以上事实,经历了20多年在国际外贸市场上摔摔打打的中国人开始逐渐明白:庞大的商品贸易顺差并不表明中国已经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一国的对外贸易应追求长期的进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长期的贸易顺差。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梅新育说: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无休止地积累贸易顺差而不引起整个体系失衡。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政策取向必须改变,中国外贸必须走效益之路。

在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中,人们注意到有如下表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有专家指出,以上表述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光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