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第三条道路”

2005-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晔 我有话说

“和谐共生”大智慧

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设计上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色彩长期以来严重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洪流中,一批民办体制的高等学校破土成长,这种二元制度的并立、竞争和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公”办大学的劣势在落后的传统观

念和僵化的机制与制度上,其优势则在于几十年、上百年所形成的品牌、大师、学术与文化底蕴以及良好校风上。而“民”办大学的优势则是机制和制度上的灵活性,明显的劣势是缺少品牌、大师、学术底蕴和校风。不言自明的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公”办和“民”办一视同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造成"民"办大学在实际运作时面临着很多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设计上至今仍然是二元结构,“公”是“公”、“民”是“民”,井水不犯河水。“民”想嫁个老“公”,很难。“公”想娶个良“民”,不易。“公”和“民”其实都渴望结婚生子,但是,被已有的很多陈规陋习所束缚,他们之间不能自由恋爱,中国的“公”办和“民”办大学都找不到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他们的结合本来是1+1>2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泾渭分明。与此同时,大批考不上中国大学的学生不得不花大价钱背井离乡出国留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悲哀。

早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五大”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化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不可思议的是,8年过去了,我国高等教育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却没有显现出来。

既然是多样化的,那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允许多样化探索,而不能用现行体制和政策去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改革不到位,关键是思想解放不到位,如果我们总是陷于莫名其妙的姓“公”、姓“民”之争而不能自拔,高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突破,关键不在“民”办大学,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处于主动地位的只有“公”办大学。在当前非“公”即“民”的二元结构之外,“公”办大学谁敢挺身而出去大胆探索第三条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前党委书记陈文博、前校长袁贵仁以及继任校长钟秉林等紧紧抓住了2002年百年校庆的历史契机,彻底反思北师大所走过的历程,明确提出要将北师大建设成综合性、有特色、研究性的世界知名大学:学科结构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有计划地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人才培养体制引入“4+X”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化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理念。以综合、多元,实现转型,焕发生机。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如果我们这个民族是个愚昧无知、呆傻笨拙的民族,我们会有这么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吗?我们民族的最高生存、发展智慧是什么?那就是我们“中国”两个字中的第一个字――“中”。这个“中”就是上中下的“中”、左中右的“中”、老中青的“中”,一句话,中庸之道的“中”。“中”就是上下、左右、老青两极之间的结合地带,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枢纽。“中”把所有两极的对抗、对立矛盾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融合”关系,把“一分为二”变成了“一分为三”,而这个两极中间的“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贤哲老子已经将此作用阐发完毕:“三生万物”。

万物生于“三”,而不是生于“二”。“二”往往产生的是矛盾双方,“三”产生的则是和谐与共赢。所以中华文明倡导的是“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为贵”的理念。对立产生对抗,对抗产生抗争、产生争论、斗争、战争,这一切的争都不会产生和谐。而不和谐,社会便无法正常发育、发展。当我们理解了、拥有了祖先博大精深的关于宇宙存在、人类生存发展智慧的时候,当我们运用这把智慧哲学的钥匙、去开启现实生活大门的时候,我们不禁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的思维被堵塞了,我们仍然不自觉地把人生、社会,简单和机械地理解为非黑即白、非左即右、非公即民的小思维之中,这是思维上的缺陷,智慧上的缺氧。

北师大珠海分校在制度设计上探索的“第三条道路”无疑是与“三生万物”的大思维、大智慧相吻合的。

舍弃“有限”要“无限”

北师大与珠海市政府创造了高等教育办学史上的“珠海速度”:2000年春节动议,10月22日签订共建协议书,2001年12月16日举行奠基仪式,2002年3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北师大珠海教育园区,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国家和学校不承担园区建设和运行所需的资金投入。按照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的改革尝试,充分利用你校办学优势和珠海市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进行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拓展教育资源的探索,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努力把珠海教育园区建设成为教育与科技产业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育改革试验园区。”

时隔半年,北师大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次盛会。这一大好机遇大大加快了北师大珠海分校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改革步伐。

它首先突破的是单一的国家投资办学方式,实行国家办学、市场投资的新体制,办学资金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从投资模式上扫除了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创始到今天,教育部和北师大都没有投入资金,国家和地方财政也没有注入一点拨款式资金,全靠珠海分校自己到市场上去寻找,按照独立学院模式去运行。

第二个突破是实现百年名校的战略大转型,让千里之外的珠海分校把母校百年岁月所孕育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并与体制变革、转型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北师大珠海分校因此被迅速聚焦,其探索创新的胆量和行动本身使这所学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先锋。建设新校所需要的近10亿资金完全靠市场运作,就必然带来投资体制的变革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突破“公”办大学的原有模式,混合多元杂交色彩便会日益凸现,由此,各种活跃的经济细胞便会被激活,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合作投资方式,裂变、扩张、膨胀的可能性由前期匀速运动,会逐渐变成匀加速运动,你不想裂变,都不大可能。

这就是新制度的力量,它显然不是纯粹的“公”办体制,又不是完全的“民”办体制,因为它是北师大与珠海市政府联姻生出来的孩子。这种既不同于“公”、又不同于“民”,而又脱胎换骨于“公”的不“公”不“民”的独立学院新体制,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第三条道路。虽然在文化传统上,它和北师大母校血肉相连,但在体制上,却又异于这个母体。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解决了国家财政拨款无法解决的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更解决了依赖财政投资不大可能新建这样一所现代大学的难题。但它又与完全的民办教育不同,因为民办大学目前仍然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社会公信力。所以,北师大珠海分校模式被教育部称为一个“特例”。

北师大副校长、珠海分校校长苗中正认为:“这个‘特例’来自于教育部批准设立北师大珠海校区时,就把它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性改革试验园区’的办学目标上。北师大党委在建珠海分校时,就明确地提出了全新的建校方针:‘资源国有,学校举办,市场运作,全新模式’。‘资源国有’是说土地和北师大的无形资产都是国家的;‘学校举办’是说北师大将坚定并积极支持办好珠海分校,对珠海分校的办学质量负责;‘市场运作,全新模式’则表明珠海分校的建设从资金、规划、施工建设到招生、教学以及管理等环节都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办学观念和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学校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方式等都要进行全面的创新,而不克隆校本部,这些都意味着创新是珠海分校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主旋律。”

这十六字大纲说清了北师大珠海分校的现状、未来、体制和方向,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让人感到一种激情在胸中燃烧。如此“全新模式”意味着对旧传统、旧体制中制约教育发展因素的决裂,意味着对改革、探索、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对新生儿的无限期盼。这十六个字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上第三条道路的探索纲领而永载史册,并为珠海经济特区增添了一座改革开放的纪念碑。

市场运作是珠海分校的特质。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国家和北师大对珠海分校的建设均不做资金投入。珠海市政府也只是提供土地。因此,北师大珠海分校在资源国有的原则与前提下,初期建校经费主要通过向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现已获得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同时,学校学生公寓建设与后勤服务管理等都推向社会,而部分学院的教学楼建设采取了与社会合作的方式。

北师大珠海分校短短几年发展的良好气势,以及它市场运作的融资机制,吸引了社会各方很多人士的关注。目前,分校的融资工作十分活跃,很多企业、机构、投资人都表达了投资分校的强烈愿望。北师大珠海校区已经建立了以吸纳社会资金为主渠道的高等教育融资体制,排除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障碍。

新制度焕发出来的力量是神奇的。短短三年多时间,完成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含全日制本科生、本科插班生、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已达1.2万人,明年秋季将达1.6万人,成为在全国唯一招收二本以上考生的独立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教育创新实践初见成效。它打破了“公”、“民”之间壁垒,完全走出了依赖国家投资、依靠财政拨款的老路,走上了投资体制多元化、产权明晰化和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崭新道路。

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上更是亮点多多。2004年北师大珠海分校1294名同学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为65.22%,超过当年重点高校平均通过率近20个百分点,高出普通高校平均通过率近40个百分点;其中优秀率为5.33%,而当年重点高校平均优秀率为3.7%,普通高校平均优秀率为1%。在2005年5月15日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北师大珠海分校在参赛的16所高校中获得团体第四名和单项二等奖的优秀战绩。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金融学院2+2模式国际合作项目已送出两届学生255人到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深造后两年的学士学位课程。

北师大珠海分校计划用8至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各级各类在校生3万人左右的规模,计划投资30多亿元,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开放式、综合性、有特色、应用型的中国一流大学分校。这种自信不是来自于国家投资、财政拨款,而是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创新理念、来自于创业拼搏。

拨款再多也是有限的,而市场运作则是无限的。珠海分校舍弃“有限”要“无限”,其发展空间有多大,其内部裂变有多强,完全在于自己想不想干,想干必大,其发展后劲不可想象!因为北师大的创业者们在百年校庆转折之机,抓住了一次重大机遇,在制度设计上拓展出了一条全新的第三条道路,在这座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每天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合作机遇、扩张新的发展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