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企业老总到科学家

2005-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樊云芳 王晓樱 我有话说
55岁,微胖,秃顶,目光睿智,谈吐文雅――站在记者面前的邹远东是个成功的企业老总,也是一位已经声名远播的科学家。但跟很多科技人员携带成果下海经商不同,他是先下海经商,然后才步入科学殿堂的。

横冲直撞地踏进了保健品行业

1994年,邹远东带着100万元借款只身来到荆楚

大地,组建了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摆放的我国大工业项目之多之全,可算是全国之“最”。小小的九生堂要怎样才能在这里立足呢?

邹远东的目光盯上了保健品行业。作为国际上的“朝阳产业”,近20年,保健业产值增长了30倍,现美国保健业年产值达770亿美元,日本也达到了90亿美元,而中国才有30亿美元,空间还很大。

从“三九甘露”到抗衰老的“刺梨汁”,九生堂这个“初生牛犊”横冲直撞地踏进了保健品行业。《药学大辞典》、《中华中草药图谱》等这些沉甸甸的“砖头块”成了邹远东须臾不离的随身物品,他鹰隼般的目光不停地四处搜索……

1995年初夏,从一个朋友口中无意间说出的“口服白蛋白”几个字,象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际。手持研制者一个不确切的地址,邹远东的科技之旅由此开始。

追踪着“肽”――以“西天取经”的虔诚

沿途大雨滂沱,雷电追着汽车“轰炸”,整整19个小时,开到上海时,人乏车瘫。在大上海象篦头发似地把科研机构找了个遍,一波三折,终于在偏僻的市郊一家生物研究所找到了研制者之一。然邹远东当下发现这一产品是大分子蛋白质,科技含量不高。所幸交谈中对方又提起一个“肽”的专利。这是邹远东第一次上海之行的唯一收获。

第二次来上海,几经碰壁,邹远东终于见到了“真人”――70多岁、已退休在家的原中科院国家某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老先生。老先生找到了一种方法:通过酶把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多肽,不过还只处于实验室阶段,取名为“生物能1号”。

邹远东激动无比。一直在关注保健行业前沿的他,深知“肽”的价值,也深知蛋白质体外降解成“肽”乃是当前世界生物学正在破解之难题。

所有的生物,从最简单的病毒直到人类,其体内千姿百态的蛋白质结构都是由相同的20种氨基酸组成。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类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中间物质――多肽。多肽是由2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消化道酶分解成多肽与单个氨基酸,才能被肠壁吸收。多肽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双重功效,它几乎影响着人体的一切代谢合成。分子量段分布在1000以下的称为寡肽,分子量1000以上的称为多肽,分子量5000以上的称为大分子蛋白质。寡肽具有大分子蛋白质和氨基酸不具备的极强活性和多样性,被称为多肽中的“皇冠”。

在医学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表达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合成法,已研发出不少具有特殊生理、药理特点的肽,如胸腺肽、干扰素、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心房肽、神经肽等,有的已开发出药品用于临床。但在运用分解方法――如酸解、碱解、氢解、电解以获得肽方面,收获甚微,固定投资大,周期长,污染严重,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日本用酸解方法研究出大豆多肽,但分子量在5000以上,产品苦味重,采取脱苦措施后风味仍差,只作为添加剂用于食品工业。至于能直接口服的多肽终端产品,至今未见任何报道。

邹远东以一个企业家的敏锐眼光,认准了黄老先生的“生物能1号”――也即能直接口服的“肽”,是科研探求的“真经”,是企业发展的“秘笈”。

1996年3月,邹远东第三次到上海时,给黄研究员及他推荐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必恭必敬地奉上了武汉九生堂高级顾问的聘书。二老一中从此踏上了联手开发“肽”的征程。

当时的邹远东手上并没有多少资金,而开发“肽”的路途也许漫长而遥远。但他深知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锻造自己的核心产品,与其热炒“概念”去“圈钱”,不如脚踏实地为企业“造血”。他决心一搏。

让“肽”走出“象牙塔”变成工业化产品

黄老先生的“生物能1号”,是采用从猪的胰脏提炼的胰酶,直接分解家禽的全卵蛋白液。这在实验室里少量试验时尚行得通,但采取工业化生产就出问题。首先是全卵蛋白液的那股浓烈腥臭气,不仅令操作工人难以忍受,连厂区周围十里方圆都腥臭熏天,完全不符合环保;其二是难度大、时间长、不易过滤、获肽率低,由此带来投资巨大、成本过高;其三是终端产品蛋白肽口服液腥涩恶臭,实难下咽。

要让“肽”走出“象牙塔”必须改革工艺流程。能否用比较温和、气味芬芳的植物酶替代动物酶?能否用浓缩后的蛋白质粉替代全卵蛋白液?能否……为了求证自己的设想,邹远东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旅馆里他无意中看到一本《食品科学》,里面有篇关于菠萝酶的文章,顿时激发了他的灵感,他象觅宝一样接连跑了十几家废品回收站,把站里的废旧《食品科学》收拣了一大麻袋,连夜挑灯夜战……

当专家们倾听邹远东谈自己的技术思路时吃惊非浅:这个并非本专业“科班”出身的企业老总,提出的方案竟然采用了本专业的前沿成果,思路开阔如天马行空,措施细密又如蜘蛛织网!

邹远东亲赴上海,选购设备及生产原料,组织投产前的一系列报批手续。就在这最关键、最紧张之际,他相濡以沫的妻子,竟然患病住院。邹远东既要抽时间照料爱妻,又要坐镇生产现场,与专家们一起指挥设备的安装调试,边研究,边小试,边改进,终于将“蛋白肽”一次性试制成功。

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简短消息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了关注,消息称武汉九生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

一口气研究开发出200多个新产品

实验室里的“生物能1号”,就这样蜕变成了工业化生产的“三九生命肽”、“三九蛋白肽”。工艺简化,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却明显提高。武汉九生堂也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采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降解方法,生产出“多肽”终端产品的企业,而且肽产品的分子量刷新了世界记录。经权威机构鉴定,这种具极强活性和多样性的小肽,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利用,合成人体蛋白,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者,效果尤其显著。

“三九蛋白肽”只是邹远东的起步,此时的他已一发而不可收,创新思路犹如泉涌。大豆多肽,大豆寡肽,无花果肽,松子肽,芝麻肽,螺旋藻肽,燕麦肽,苦瓜肽……“酶法多肽”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豆类,扩展到瓜果、粮食类,从农产品延伸到海产品,简直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杖”。

短短几年内,他与一批多年研究肽的老专家一起,根据各种不同的营养蛋白,用不同的酶及配方,研制出200多个分别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减脂肪、抗衰老、抗病毒等不同功能的多肽产品,连续申报了19个国家专利。他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工业5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装备也不断简化,工艺流程缩短,产品投资递减,过去几十人的催化车间,现减至3人,工厂用地从500亩减至50亩。

九生堂的老总邹远东,就这样一步步深入了多肽研究领域的前沿,变成了为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科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