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创业型人才

2005-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许晓鸣 我有话说
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大学生投身其中。可是,这波热潮涨得猛也退得快,潮涨时崛起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大部分在潮落中悄然消失。大学生创业到底该不该鼓励?我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应该把创业型人才放在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进行培养

创业是成才的重要模式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模式。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有人做过这样的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创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有人不无夸张地说,没有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在中国,既有从简单买进卖出中创业成功的人士,也不乏在下岗之后创业成功的“4050”明星,但是更需要从大学校门中走出的、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创业英才!因此我认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大学文化来塑造。

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了发生在上海理工大学的一些事:今年暑假前,学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第一次创业动员;九月份刚开学,针对明年毕业的学生,学校本科教学系统第一次会议又发起了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创业的第二次总动员;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我用非常肯定的口吻,告诉这些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创业也是成才的一种极好方式!

创业不是无奈之举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囿限于研究型、应用型,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业不应该是在就业难面前的“无奈之举”。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无业才创业”的错误认识,这是对创业的误解,也不利于创业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大学生学会创业是发展市场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必然趋势。

今后上海理工大学将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创业型学生培养力度,争取让5%-10%的毕业生走向创业之路,毕业后自己做老板或组建团队共同创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给学生创业的金钥匙

成功的创业需要资金、人才和管理,需要储备很多知识和经验。大学的责任就是在培养这类人才上摸索出一套方法,给学生开启创业之门的金钥匙。

上海理工大学将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方面多做工作。教务处为学生们开设了相应的创业课程,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人士来校举办创业讲座。近期,创业方面的教材《大学生创业导论》刚刚与同学们见面。此外,学校还在双休日举办更加系统化、专门化的毕业培训,为那些临近毕业急需创业知识的同学服务,同时也欢迎低年级的同学参加,从而起到启蒙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学校着重抓的一个环节,因为经研究发现毕业设计是创业的最好的准备阶段,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的锻炼。作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四个受理点之一,今年7月,上海理工大学受理了首批项目,23个项目得到批准签约,3个研发成果成熟的项目得到创业基金的支持,20个项目获得了成果孵化基金的支持。除了资金资助,学校还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公司注册、办公场地、公共商务等全面服务,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也对他们开放。实施创业的三家公司已经成功注册,并且接到了订单开始正常运转。

6800平方米的学生科技创业中心日前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里开工建设,建成后它将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起步基地。创业型人才是学校今后人才培养的新计划,建一座大楼仅仅是这个计划的一个小小的启动步骤。

近日,上海理工又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研究》的软课题研究项目。该研究包括15个子课题,例如在《大学生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如何强化创业思想、创业素质、创业道德、创业理想;教师科研与大学生创业如何衔接;大学生创业心理疏导;非自然科学和非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问题等等。在历时1个多月后15个课题研究完毕,学校将着手形成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方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我坚定地相信,创业型人才培养,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系统、专业、创新模式培养的创业型本科生和研究生,将成为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主力军,他们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身体力行,将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宏伟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