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杰与“两不怕”精神

2005-1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伯友 通讯员 周朝权 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今年是王杰牺牲和“王杰班”被国防部命名40周年。为使广大读者了解当年王杰是怎么牺牲的,他的名字为什么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近日访问了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及他的生前战友。

王杰是怎么牺牲的

1965年初夏,根据驻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 现邳

州市运河镇 人武部的请求,王杰所在的某坦克师工兵营一连派班长王杰和另外一名骨干担任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的教员。7月14日,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起了个大早,提前来到训练点,对实爆训练进行准备。训练开始后,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围成一圈,看他做示范动作。一动、两动……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王杰大喊一声“闪开”,毅然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 实爆训练是用炸药包代替地雷进行的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王杰倒在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杰是如何成长的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是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固村人。王杰学习很刻苦,是学校的“三好学生”。1961年8月,王杰入伍成为装甲兵坦克某师工兵营一名工兵战士。他崇尚英雄,在他的日记本上,剪贴着黄继光的画,抄录了黄继光英勇献身的一段颂歌。师调查组的同志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写有大量的充满革命理想的日记。1963年4月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1965年5月1日,他写道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在沂蒙山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物资,王杰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山洞,王杰总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他争着第一个冲上前去排除。由于他敢于吃苦,勇于奉献,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上级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王杰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两不怕”精神的由来

1965年9月25日至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均报道了王杰英雄事迹。同年十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展开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派出强大的采访团采访王杰的事迹。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第一篇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多达1300多篇幅。

1965年11月6日,总政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向王杰同志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或发表讲话,或挥毫题词,盛赞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九届一中会上说到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