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公益更具公信力

2005-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罗旭 我有话说
来自日前召开的“中国公益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层论坛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需要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规模有1.4亿至1.8亿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但是,我国公益事业尚处起步阶段,无论是公益组织的规模、公益项目的知名度和公益活动的影响力,还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公益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公益组织

目前,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令人鼓舞。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000多家公益机构,10年来共得到近100亿元的捐赠。公益捐赠已由政府组织集体捐赠转变到“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总广泛参与”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已达2万多个。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社会公益性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指出,公益组织是公益事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公益事业能否得到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要充分抓住新时期广大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日益高涨的有利时机,大力支持公益组织依法开展公益活动,依法发展公益组织,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打造公益品牌

国内外的公益实践证明,发展公益事业离不开品牌公益项目。“希望工程”自实施以来,已接受海内外捐款18亿元,资助了230万名中国贫困学生上学,援建了8000余所希望小学。“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10多年来,吸引了1.5亿人次的各界青年参与各种志愿活动。由此可见,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公益品牌项目能最广泛地唤起公众的爱心,最大程度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说,公益品牌的建立是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要看其在公益实践中捐赠款物的多少,还要审视其在公益实践中公信力的大小和为公益文化的传播做出的贡献的大小。要集中优势力量锻造公益品牌,依靠品牌把海内外的社会资源吸引到我国的公益事业中来,不断扩大中国公益事业的影响。

提高公信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民众扶危济困的热情日见高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志愿性捐赠还非常不足,这与国内捐赠文化、捐赠制度的缺位有关,更与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不够高有关。

正如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绪武所说,很多捐赠者有他们的顾虑和想法,最大一点就是自己捐出去的能不能到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少数地方曾经发生的一些贪污、截留、挪用捐助款物的事件,动摇了民众对公益事业的信心。

张绪武指出,公益组织作为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桥梁,要发挥好中介作用,必须提高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才能调动和使用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资源提供者和需求者双方的信赖。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