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越剧改革先锋

2005-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木亚 我有话说

 

袁雪芬1922年出生。浙江省嵊县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剧协副主席,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46年8月底的一天,袁雪芬收到了一封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她知道,这是冲着她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来的,也是冲着她的越剧改革来的。但是,她是那种会被吓住的人吗?

袁雪芬是一个认准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走下去的勇敢者。11岁那年,她想到柳岸村兴福庵里的“四季春”科班去学艺,遭到父亲的反对:“你若要去学戏,就不要认我这个爹!”袁雪芬主意已定,什么也没有带,只拿了一把扇子就走了。1935年夏,年仅13岁的她随科班到崇仁演出,大财主裘孝楼想收她为“过房女”,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她不为所动。她抱定一个宗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白之人!袁雪芬在上海红起来后,一批宁、绍籍的钱庄把剧场中间前9排的座位统统包下,对她大事捧场。袁雪芬知道这些老板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吃素”的办法把这些人挡在门外。她早就立了几条规矩:“过房娘”、“过房爹”不拜。1942年越剧改革开始,她又加了另外的规矩:不唱堂会,不拜客。1946年宋美龄派人邀请她唱堂会,她也以同样的理由婉拒了。

袁雪芬一身正气,不但赢得了观众的爱戴,也赢得了同行的敬重和称赞。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她和其他演员一起,拿出一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同时还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等。在改革受阻时,她和其他9位著名越剧演员一起签订了“合约”,决定联合义演中国历史题材剧《山河恋》,不再受剧院老板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剧院。越剧“十姐妹”的行动,对越剧的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袁雪芬11岁进科班,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1938年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她曾对《梁祝哀史》作了初步的去芜存菁,上电台演唱,扩大越剧的影响,被誉为越剧“新后”。她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的长处结合起来,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1943年11月,由于她在《香妃》中的表演――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从此被誉为“袁派”。1944年9月,她与范瑞娟搭档,组建雪声剧团。1946年演出了被誉为“新越剧里程碑”的《祥林嫂》,受到田汉、许广平、胡风、白杨等文艺界和新闻界进步人士的称赞。

袁雪芬主张戏曲应该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在日寇占领上海期间,她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为了越剧改革,她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收到了赴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邀请。在北京40天的所见所闻,使她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离京前夕,她郑重地向邓颖超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1954年,在周恩来和陈毅同志的直接关心下,袁雪芬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说,以前她追求进步是出于一种良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她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历史责任。

解放后,袁雪芬担任了行政领导工作,然而她也没有放下越剧改革工作。1950年她创造了新的“男调”腔,1965年她又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文革”后,她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

袁雪芬从事越剧事业几十年,主演了100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祝英台、香妃、萧皇后、崔莺莺、赵五娘、白素贞、王昭君、孟姜女、梁红玉、祥林嫂等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她的表演细腻、唱腔讲究厚实的风格,对越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没有袁雪芬对越剧改革的坚持和努力,越剧的发展可能达不到今天的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