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墩文化”折射7000年前淮河流域文明曙光

2005-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蚌埠11月14日电(记者李陈续)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经历了认识上的三次飞跃――从单一的黄河流域文明学说,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共同学说,再到近三十年逐步得到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今天,包括中华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李伯谦在内的30多位考古学、历史学和古
文字学的专家学者,在此间从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中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找到了新的有力证据:早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就存在着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双墩文化”,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这一地区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坐落在距淮河4公里左右的一个台地上。1985年11月在文物大普查时被发现后,历经蚌埠市博物馆和安徽省考古所的先后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的螺蚌壳,既有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又有大批刻划符号和泥塑艺术品,为探索7000年前先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信息,显现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为科学、系统判读双墩遗址文化遗物的丰富信息,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省文化厅和蚌埠市人民政府于11月11日到13日联合举办了“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专家实地考察遗址,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

根据对出土遗物及其刻划符号的分析,专家们一致认定,作为一处聚落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双墩氏族存在着多种经济结构。当时,双墩一带温暖湿润,河湖湿地广布,螺蚌鱼资源丰富,先民定居水泽之畔的台地上,附近丘陵台地林莽丛生,动植物资源繁多。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籼、粳稻壳印痕表明,双墩先民已经营稻作农业,并饲养家猪;同时捕捞、渔猎、采集,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此外,还有制陶业与石器、骨角器制作,以及养蚕、缝织等手工生产。

专家们特别指出,遗址出土的600余件种类繁多的刻划符号,在同时期国内外文化遗存中十分罕见,是一个惊人的发现。符号大都刻划在器底部位,内容包括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记事与记数类等,反映了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构成了双墩文化遗存极其重要的内容。刻划符号可分为单体符号、复合符号和组合符号,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义功能、可解释性。从同时期其他遗存的刻划符号比较以及从文明形成的特殊规律而言,双墩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探索中国文字乃至人类文字的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们发现,与同时期其他文化遗迹相比较,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从形状、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出土数量较多的陶釜,不仅形状不同于相同时期南方的腰沿釜和北方的尖底釜,而且其硕大的支脚采用仿男性生殖器形状,十分罕见;盛储器中小口罐球腹肩部装有对称牛鼻形或鸟首形耳系,碗的形体特大,矮圈足内多发现刻划符号,豆的喇叭座矮小等等,在已发现的同时期文化遗迹中均不常见。

双墩遗址位置示意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