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之树遍神州 和谐之花竞开放

2005-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我有话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神州大地蓬勃进行。

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着最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人们正用辛勤的汗水细心浇灌道德之树,共享绽放的和谐之花。

立道崇德和谐兴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和谐的社会是我们现实的追求,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则是实现这美好追求的精神保障。因为,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正如《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夏伟东所言,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在达到和保持社会和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道德和法律都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手段,但道德的作用更加细致入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道德调节和维系良好友善的社会秩序及人际关系那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一件怎样估量都不为过的事情。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所谓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实惠,当然包括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实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归根到底,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来都是一个理想社会和高尚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盛衰。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从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都把思想道德建设提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将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推向新起点、新阶段、新高度。2003年8月,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决定每年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论语》有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靠法制,也要靠道德。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党中央为共建和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所定之方针、政策及各项举措,合民心、顺民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被激发。神州大地,欣欣向荣。

厚德载物活力迸发

2003年4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省深圳市南岭村视察。他对南岭村民提出的“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既要富钱袋,更要富脑袋”,“越富越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越富越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些提法和要求很好。这些响亮的话语,是富裕了的南岭村民们,在参与围绕“有钱等不等于幸福”,“生活富裕是否就是全面小康”等话题,所开展的群众性大讨论中,自发总结出来的。“富而崇德”,大讨论让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不等于文明;有钱不等于幸福,只有富裕加文明才是幸福;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总书记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和活力。从中央到地方,男女老幼齐动员。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电视广播,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流动宣传车,无论是市民论坛还是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多形式、多层次的公民道德教育平台正在逐步形成。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基层。企业、社区、乡镇、机关、学校,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大舞台。和谐社会、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机关……通过道德建设,很多城市社区的居民关系比以前密切了。青岛市开展的“寻找社区热心人、共建文明城市”活动,引导市民发现和推荐自己身边为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热心人,激发群众参与到共建和谐社区的活动中。

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建立了8个街道“慈善爱心家园”,63个社区“慈善爱心家园捐赠站点”,救助各类困难家庭2113户,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道德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9月16日上午,中宣部宣教局等部门在新华网联合举办了以“为共铸诚信建言献策”为主题的“公民道德网上谈”活动,人民网、光明网等也同时进行直播。自9时起,新华网上的点击数直线攀升,短短2小时内,有近两万人同时在线!

800多次提问、2000多个跟帖、10000多名网友参与……如此大规模地在网上讨论公民道德建设,在新中国还是第一次。中宣部宣教局局长杨新力说:“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以来,道德问题就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次座谈会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建言献策,为建设道德诚信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像今天这么多网民直接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来,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关注、参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公民接受了越来越多的道德理念,自觉养成了越来越多的文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还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其他人。对良好道德风尚的追求,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

齐心协力万象更新

实践证明,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还证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大力宣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人民群众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2003年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展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经过抗击非典斗争的严峻考验,广大人民群众对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公民道德建设面临十分有利的机遇。

人们看到,全国城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积极推进“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各行各业分别围绕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等方面内容,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上海市黄浦区连续4年开展“法德伴我行,诚信在黄浦”主题活动,推动诚信进家庭、进楼组;南昌实施道德建设实践工程,重庆江津市组织农民道德评议……在各地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四进社区”等活动有声有色,引导人们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在互联网上,网民展开公民道德大讨论,广大干部群众为公民道德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这种状况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持之以恒,才现万象更新。

构建和谐社会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面临好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再接再厉,不断开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公民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公民道德之树业已生根,但要乘势而上,还要靠千千万万双手共同来培植、浇灌。让我们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呵护公民道德之树在这个文明、和谐、温馨的社会主义大家园里,更加茁壮地成长;共同分享于这棵道德之树上绽放出的更多、更加美丽的和谐之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