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环境友好与科学发展

2005-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文化界许多知名人士看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都十分赞赏和欣慰,认为非常正确和及时。在改革开放20多年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提出勤俭节约的文明理念,十分适时;而提出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更表现出我国政府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概念的完整提出,实

际上规定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模式和方向,将大大提高和促进国人现代环保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认知程度。

当下倡导的节约理念是一种新的道德文明

说到节约和环保,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指出,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物质相对丰富,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倡导节约,如果不注入新的内涵,不对旧观念进行矫正,人们很容易把节约与贫困和物质匮乏相联系,很难让人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并形成一种习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许多关于节约、不暴殄天物的名言警句流传下来。

记者与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和会长梁从诫谈起关于节约的话题,他侃侃而谈:目前在整个社会树立一种健康、文明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一是很多人会觉得以前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观念,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没有注入新的内容;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越来越丰富,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是缺乏相应的文明思想作指导,整个社会似乎以奢侈为时尚,特别是先富裕起来的某些人,处处比谁豪华,买车买房一定都要大的,装修越豪华越好。他总结说,解放初期,“豪”字是贬意词,可近年来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褒意词,什么“豪宅”、“豪车”、“豪宴”、“豪饮”,很多宾馆饭店也纷纷以“豪”冠名。这可以看出一种社会心态。很多国人很不理解一些相当富裕的中外成功人士之“抠门”。他还说:“每年全国政协开会报到时,我若骑自行车去,门卫总对我的身份持怀疑态度。门卫不会认为,我是在保护首都的空气质量,在节约能源,他只会认定我‘穷’,因而也就没有身份。赞赏的眼光不多,疑惑的目光不少。若在发达国家,我肯定被欣赏。人们会欣赏我的年轻健康,欣赏的我环保意识……”

实际上节俭是高尚,节俭是高贵,节俭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不是因为物质匮乏或经济紧张而节俭,珍惜不可再生之能源,爱惜一切生命,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现代文明。

被称为环保作家、长期采写环保问题小说和纪实作品的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怀有畏惧之意,是有益人类健康发展的。而当代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欲,穷奢极欲。忽略了中国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的现实,特别是被庞大的人口分母一除,就更加稀少,我们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可喜的是时下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以人的良知感受自然,与自然生态互相搀扶着互敬互爱,细水长流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一件细致而又浪漫的事情。但愿野蛮粗暴地对待自然和生物成为过去!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健康的、新形式的社会形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余谋昌,长期从事生态哲学、自然价值和生态安全研究,著有《生态哲学》等十几种专著。他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地球上不仅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参与并支持人和社会的发展,它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同一个地球。这是一千年前中国哲学的诉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表述了世界大同的深刻思想:我们人类是在自然中创造自己的历史文化,既要为自己创造,又要为自然创造;人类活动既要有益于自己,又要有益于自然;既实现人与人的和解,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环境友好型文化的过渡。

梁从诫认为,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深思远虑地提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对于从事了多年环保事业的非政府组织来说,感到欣慰和赞赏。“事实上,近年来我经常亦喜亦忧。最近几年,我们的环保提案很受重视,国家环保总局与我们相当默契,但即使这样也仍然对地方上的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无能为力,有时就是罚了一点钱,问题却没有解决。闭上眼睛,一想到那些黑水正在流向洁净的土地、草原和河流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70岁的梁先生谈到环境问题总是有些激动难抑。

哲夫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史无前例,但伴之而来的是相当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局部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最后,资源匮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将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瓶颈,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遇到的世纪之痒、人类的未来之痛!猎天者必被天猎。哲夫在他的小说《毒吻》中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了一个毒孩子的故事,毒孩子所代表的人类因为自私和贪婪无度的欲求,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却弄脏和致残了生态与环境。前车以鉴之,中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清洁生产为前提条件的循环经济”,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这的确是值得欣悦的。文艺家应该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照像机等工具,更加努力地宣传普及这种造福子孙万代的理念和认识,让它尽快深入人心。

理念何时变成可操作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

梁从诫对记者说,他关注何时能出台可操作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如何让人口素质不高的民众和各级管理者具备节约环保意识?如何克服地方保护和腐败造成的浪费污染问题。如果没有可操作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这个良好的愿望就会成为贴在墙上的宣传标语。

不久前,梁先生还收到英国《卫报》的电子邮件,称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北京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量超过50%;近年来单是各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国家环保总局就叫停了30余个!这些工程没进行“环评”就破土动工了!他们看到的是工程上马后,能增加多少“政绩”、赚多少钱,而不是考虑对子孙后代的影响。而有的工程“环评”过程和质量也令人怀疑,因为目前尚没有“环评公示”制度。他关心把这个先进理念变成可以操作、执行和奖惩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需要多久?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考察地方官员“绿色GDP”都包含哪些内容?

大型国有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进行节能环保的技术改造,这块就很难;更难的是那些“三高一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大批乡镇企业和土法上马的小作坊,怎么改造?怎么管理?这些企业常常毫不心疼地把干净的湖泊或洁净的草原当成了他们厂的下水道和垃圾场……

中国要真正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