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素质的提高呼唤语文教育

2005-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敖桂华 我有话说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修养,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往往起到更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28字内涵,即: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概括起来无非是两大方面: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核心的还是“人”,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的素质”。而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则首先取决于人的观念、人的意识、人的品格、人的修养。这就使得“人文素质”的提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新话题,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人文素质,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核心素质之一应该是语文素质。因此抓住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用价值,而且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因而也就具有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语文教育还具有对人进行文学艺术观培养的熏陶价值,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语文教育从深层上说,可以增强人的想像力、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思辨能力。而语文的“文以载道”特征,则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因而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大家都熟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谁能说它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民族情结的张扬、爱国精神的高歌?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语文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语文教育与国情、政治、社会、情感、心理等教育结合起来。从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看,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应当说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不足仍是明显的,如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同,重外语、重数理化而轻视语文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如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学校语文教育严重脱节,往往高中毕业也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终结,因此许多大学生语文素养不高,在书面表达上错字连篇、用词不当、语句不顺;在人际交流上,口语应对能力极差,往往不看稿件很难在正式场合发言。即便有些高等院校设置了“大学语文”课程,往往也只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复,对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定位。再有,社会上语文环境污染严重,这主要反映在电视传媒、出版物、公开张贴悬挂的告知物、宣传物以及网络语言的使用上,不仅大量存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现象,而且有的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如成语的不健康“仿词”现象,网络用名的趣味低级、无聊、庸俗现象等。无怪乎孙绍振同志在《母语教育的忧思和希望》(《科学时报》2005年3月2日)一文中指出:“缺乏母语修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目前还难以精确估计。但是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大中学生的才智和创造被‘窒息’是不言而喻的。”

要改进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要提高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考核方式上,都要体现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院校语文教育要有机统一。如果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侧重于培养语文的所谓“显性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话,那么高等语文教育则要求在进一步完善这种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所谓“隐性能力”――文化认同能力、美的欣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养、品位等。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语文教育进行统筹安排,改变大学语文教育放任自流的现状。

三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同步。因为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不仅是其他许多能力的基础,又是诸多能力的一种综合,而且和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密切关联在一起。可以说,人的一生须臾不能缺少语文能力。反过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也是随时积累、连绵不断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要“不断线”,要实现语文教育的终身化。至于语文教育的社会化方式,可以通过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来实现。

四是语文环境要净化。最根本的方法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要进一步建立详尽可行的法律法规。不论广告语言、网络用语、匾额商标上的文字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语文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每一位中国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造一个繁荣昌盛、文明美好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