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高校教学评估为契机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2005-12-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保证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从2002年起,对全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同时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给我国高等学校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重庆工学院――曾在1999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4年3月,被教育部列入2005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高校名单――以自己不懈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解答了人们对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种种疑虑,递交了一份让社会满意的答卷!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学校如何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所复校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的普通高校,如何在高校发展竞争愈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重庆工学院从领导班子到教职工都在思考的问题。学院领导班子认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以此来统一全院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学院继1994年、1998年后,于2004年第三次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开展办学指导思想大讨论,发动全校教职工围绕办学思路、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刻的讨论、研究。特别是教育部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后,学校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领会文件和会议精神,促使大家牢固地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从关系教育事业发展成败的高度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和交流,全院上下确立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教育思想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两大问题,学院明确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三个面向”,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切实增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质量观。围绕着“如何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性问题,学院根据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推进学分制管理,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并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坚持质量标准,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等。同时,学校在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积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育资源聚合观。围绕着“如何重构和办好现代大学教育”这一问题,学院在充分整合与利用校内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借助产学研结合、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充分吸纳、聚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培育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社会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庆工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思想品德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讲授与自学等关系,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此,学校按照“两年一修订、一年一微调”的方式,先后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四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优化,形成了三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TPE”综合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从教学环节出发,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分别设计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从而有效地突破了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

――“2+1+1”三段式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从大教育观思想出发,把大学本科四年培养期分为三段,前两年按专业所属学科、第三学年按所在专业、第四学年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设置课程,从而使“夯实基础、淡化专业、适应市场、拓宽面向”得以落到实处。

――“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而设置的培养方式,解决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因“才”施教的问题。为此,学院在保证“合格人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优秀学生设置了文科、理科综合教学改革试点班,制订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优秀学生单独开班、单独授课,促进优秀学生全面成才。

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的层面为学生提供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平台和方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了重庆工学院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中组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学院多次在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经验交流会等介绍经验,全国40余所地方工科院校到重庆工学院调研。基于这些探索和改革形成的研究成果《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于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严格的实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重庆工学院的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水平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2002年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90余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竞赛成绩位居重庆高校前列,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重庆赛区组织工作优秀奖”,其中2003年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14名,重庆地区高校第1名。在被誉为“企业管理奥林匹克大赛”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2002年成为重庆地区唯一进入复赛的高校;2003年总成绩名列西南地区第二,荣获“奋进奖”;2004年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三,荣获“中国赛区最佳组织奖”。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在2002、2003年举行的两届重庆市大学生“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分别有7篇、11篇获奖,获奖率分别为报送数的63.64%、73.33%,获奖率位居重庆地区高校第一名,获奖总数位居重庆地区高校前三名,“市属高校第一名”;在2004年重庆市组织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中,重庆市教委聘请的外省(市)专家评阅认为,学院报送的19篇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比较科学、严格,有3篇被提升成绩评定等级,在重庆地区高校中情况最好。每届学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都有多篇公开发表、申请专利技术或被地方行业采用。比如: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近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公开发表22篇、申请专利受理3项(已经授权2项)、被地方行业采用6项;重庆汽车学院2004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防专利1项,2005届学生申请专利受理30项,近三届毕业设计(论文)还被地方行业采用4项。部分毕业设计(论文)由于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推广价值,被多家企业直接采纳应用。

正因为人才培养质量高,重庆工学院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近3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凸显严峻的背景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左右。

三、以创新人才机制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如果说,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话,那么,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则是构筑这条生命线的基石!

在“孔雀东南飞”、“人往高处走”的今天,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涌向经济发达的东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并且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校而言,靠什么建设一支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呢?靠的是重庆工学院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性的人才机制!

学院在上个世纪就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事关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学院建立的“教授流动站”和实施的“新世纪曙光工程”,在当时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1年学校院制定了《“十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为重点,以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为基础”的总体思路。2003年学校专门召开了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制订了《未来五年(2003―2007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出“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20字方针。在全国和重庆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更加致力于改革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开发人才资源。在继续建设好“教授流动站”、实施“新世纪曙光工程”同时,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实施“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建立“中华学人回归创业特区”等具体措施,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学校的人才工作经验受到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2005年荣获“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单位”,多家新闻媒体也对学校引进人才的举措予以关注和宣传报道。

同时,学院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每年划拨师资培养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坚持破格提拔优秀青年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三是着力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促进各类人才梯级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筑巢引凤、“借船出海”,积极探索和推行“柔性引进”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了587.97万元,其中人才引进费300.8万元、师资培训费287.17万元。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认真执行和有力实施,使师资培养、引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资助205名师资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其中攻读博士后5人、博士42人、硕士78人;晋升高级职称教师119人。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教师29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33人,博士27人、硕士170人。还先后引进“海归”38人,“教授流动站”进站教授24人。目前,青年师资(35岁及以下)中具有博士与硕士学位的比例由2002~2003学年的39.58%迅速提高到2004~2005学年的62.37%,整个师资队伍朝着结构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重庆工学院长期致力于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环境,逐步形成了“事业吸引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稳定人、政策激励人”的良性机制,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两名青年教师分别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学校还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师57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3人、后备学科带头人30人、青年骨干教师16人。总体上看,各学科、专业带头人作用明显,梯队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稳定,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被问及如果不搞评估,重庆工学院会不会获得如此大的发展?重庆工学院院长刘全利,一位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教授说,可以获得发展,但那只是一种渐进式的甚至是爬行式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最后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在高等学校的发展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从1985年复校算起,20年间重庆工学院实现了两次发展:第一次是从复校到1999年,用了15年时间完成了由以“管”为主到以工为主的转变;第二次是从1999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后到2005年,我们实现了从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两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只用了5年!正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我们抓紧启动实施了花溪新校区建设,加快了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持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如果没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招生规模,更不可能有今天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因此,正是在教学评估的驱动下,我们才可能有重工的发展速度!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到2010年,又是一个5年,我们又将接受新一轮的教学评估!在这个5年里,我们将在教学评估的驱动下,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从而实现重庆工学院办学史上的第三次跨越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