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校教育如何为节能助力

2005-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通讯员 王思敏 本期策划 徐可 汪大勇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民资源节约活动的第二个年头。在全社会厉行节约的大环境下,“节约能源”的热潮业已于大中小学校园里蓬勃涌动。全国大学生“创建节约型城市”社会调查活动在暑期拉开帷幕;北京市中小学“节能纳入学校教育”成为新

学期工作重点;日前结束的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与节能有关的发明成果比比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校园已成为催生节能人才的土壤呢?答案,并不这样简单。

节能并非只因能源危机

节约能源,到底是一种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还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战略原则?我们向孩子传达的“节能”要求,究竟是一种富有人文气息和时代意义的道德准则,还是一项仅囿于行为层面的硬性指令?近日,记者走访调查了一些学校的节能教育现状,在欣喜于校园中日益蓬勃的节能热潮的同时,也不由产生了这样的忧思。

教育行为的先导是理念。要使“节约能源”成为广大青少年自觉固守的行为方式,首先应该使节能的意义与必要性深入其内心。而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对国家实施“节能”战略的意义有一个清醒而深入的认识。

在采访中,很多教师认为,之所以在全国开展节约能源的宣传与活动,是因为日益逼近的全球能源危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然而,以此为单一出发点的节能教育却隐含着天然的弱点。北京三帆中学的一位女生这样向记者诉说感受:“老师列举水资源缺乏的例子和数据时,我也觉得很惊讶,意识到是该节约用水了;可是生活里一拧开水龙头总是有水,又觉得水荒是那么遥远的事情,我只是个‘能源危机’的旁观者罢了。”显然,对于理性思维尚未成长健全的少年儿童而言,在缺乏亲身体验的条件下,仅仅规劝其为了缓解能源危机而厉行节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正如数位教师承认的那样,“很多孩子并不是发自内心地重视节能,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危机感。为了完成规定、随大流、争荣誉而节能的心理占很大比例。”

“因短缺而节能”的教育理念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是否在资源不足的境地中强调节能,而在资源富足的阶段或地域就可将“节约”置之脑后?如果潜意识里有了这样的观念,那无疑是对节能战略的曲解与误读,这样的节能教育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实际上,“节能”战略背后所蕴含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诉求,是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伦理意识和全球伦理意识。只有教育者首先将其上升为一种道德要求和人文素质去看待,才能采取到位的施教手段,使我们的学生体会到节能的重要意义,培养起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意识。

规则缺失弱化节能教育

一种道德理想要有效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依靠道德规则的界定与制约;道德规则的缺席必然导致理想与现实间链条的断裂。这正是当今我国节能教育中凸显的问题之一:没有切实的规则可依,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从而使得节能教育难有约束力和规范性。

翻开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节约能源法》,其中提及“节能教育”的只有一条“用能单位应开展节能教育,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节能培训”,而对学校应如何实施节能教育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国家制定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节约能源的要求也只是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大框架下以“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的一句话出现。在一些省市自行制定的《学生守则》、《中小学生一日常规》等规则里,大多也包含节约能源的要求,但所占比例往往很小。记者询问了北京市数所中小学有无制定专门的节能条例及实施细则,答案都是否定的。

“节能工作一要有压力,二要有动力。如果节能法规不健全,浪费不处罚,节约不奖励,节能只能成为一句美好的‘空话’。”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鲍云樵的话一语中的。虽然我们的学校也将“节能”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却难以界定它在学生评价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假如一个学生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唯独节能意识不强,你说他有没有资格入选‘三好生’?大家一般都点头,因为这好像不是什么严重的缺点。”人大附中的一位班主任表示,教师们总是提醒学生节能,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也很难有什么警示与惩戒。由于没有明确的节能标准、规范和奖惩措施,现有《行为规范》中模糊的节能条例没有权威可言,更像是一种可做可不做的期望。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学校节能教育只有在具体制度的明确规范和可靠保障下,才能够持久巩固、稳定运行,并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校园价值观,使节约能源的美德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节能教育手段亟待完善

教育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多元而有效的施教手段。在节能教育热潮中,很多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借助创新的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浙江余姚东风小学的学生们写了大量的“节能作文”;北京育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随后发起了爱护水资源的“校园行动”;双榆树小学在每个班设立“节能小卫士”,负责监督班级节水、节电情况;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在学生中征集“节约能源金点子”,并评选出“金点子”奖,把获奖“点子”向全校师生推广……

但在一片繁荣的活动背后,缺少的却是基础教学的有力支撑。汇文中学地理教师张桂华告诉记者,中学地理课担负着向学生介绍全球能源状况的重要使命,但现行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未能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仅在一些章节里零散地出现,这就无法使学生产生系统、全面的认识,难以将可持续发展观刻印到内心中去。而在思想政治、社会、历史等科目的教学中,与“节能”相关的内容也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据了解,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学校开设系统的节能专门课程,节能教育与课堂教学难以相互渗透,更缺少能够有效利用于教学的节能教材。

在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小组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节能创新的身影。北京市科协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青少年学生对于发明创新的兴趣浓厚,很多发明的灵感来自生活中的触动。不少学生都把“节能”当作了自己搞小发明的题材,日前举行的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就涌现了很多这类的成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具备代表性,大多数学校虽开有科技发明的辅助课程,但往往一周只有一两节,缺乏启发学生思维、操练动手能力的实践与空间。“学生们也会有节能开关、节水阀门等构想和创作,但科技含量未必都很高,想搞发明展示很容易,但要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难,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育英学校主管研究性教学的李老师说,成果推广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从事节能科研的热情。

节能教育落到实处需要社会合力

“节能”要上升为理念,也要落实到生活。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上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并将节能纳入教学体系,与公民意识教育、爱国教育等德育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自觉节能。

但节能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要养成长久的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行为的不断强化巩固,节能习惯亦需从小的节能行为做起。这就要求学校之外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孩子能把学校教育中有益的引导学以致用,并经由实践,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节能意识的培养,仅靠学校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家庭的配合、社区的配合。否则,孩子们只是在校‘节能’,出了校门就没有了鼓励节能的环境,那么学校的教育即使有效也会被无形中消解。”育英学校德育主任罗智慧说出了教育者们的心声。

在家、校、社区的协作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日本家长配合学校要求,让孩子做家庭“节能带头人”,虚心向孩子学习节能小常识;学校与企业、社区联手,给孩子制造节能参观和实践的机会,并合力开发出电脑学习教材,使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节能;美国学生定期深入社区作环境维护服务,增强生活体验;新加坡邮政部门为配合政府的节俭教育,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全国学生储蓄运动,并规定每年有一个月的勤俭节约教育活动……这些不失为对我国节能教育的启迪。正如北京市55中团委书记李凌云所说:“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求全社会普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将节能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合力作用下,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会是关爱自然、节约能源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